【政策分析】大嶼山小蠔灣填海計劃停滯不前 只因中華白海豚?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在政府「5+1」填海選址中,大嶼山小蠔灣算是公眾討論得較少的一個。其實政府早在港英政府「玫瑰園計劃」時,已對小蠔灣有初步的發展打算,但一樣拖到今日都未有結果。現時該地點人跡罕至,遇到的地區爭議不算太大,主要的反對聲音,都是保育團體擔心影響中華白海豚棲息地。
但事實上,小蠔灣的填海計劃,過往因應環保人士的訴求以及保護生態,面積已經縮過水,惟計劃一拖再拖的最根本問題並不在環境保育,而是政府連填海地如何使用,都拿不定主意。
因為十多年前,政府原擬將該處填作物流園用地,只是後來政策又虎頭蛇尾,和八萬五政策一樣「冇講等於唔存在」。於是在近年房屋供應不足、市民訴求強烈之下,小蠔灣填海地「自然過渡」成為住宅。

政策分析──填海系列:

【概述】一文睇清政府「5+1」填海選址 邊個喺你屋企附近?

【維港】林鄭倡有條件填海 「傳聞」只為一幢IFC?

【中部水域人工島】「大過沙田」的填海選址在哪? 林鄭7年前已有計劃

【欣澳】大嶼山欣澳填海停滯十年 另一段「八萬五」黑歷史

【青衣西南】青衣西南填海討論 時候錯場地錯 也許焦點都搞錯

【龍鼓灘】《無間道》傻強去收貨的龍鼓灘 為何擬大規模填海?

【馬料水】沙田居民反馬料水填海 只怕無敵海景變樓景?

「物流園」概念興起 定址小蠔灣

港英政府當年提出「玫瑰園計劃」,以赤臘角新機場為核心,並有計劃大規模發展大嶼山北部。其中小蠔灣一帶,初時有計劃過連同東涌一起納入北大嶼山新市鎮,並在小蠔灣建鐵路站,惟因成本過高沒有成事。

直到九十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當時香港受到亞洲金融風暴衝擊,經濟欠缺增長動力,適逢內地政府自當時開始,將物流發展視為未來經濟引擎。廣東省政府自2000年左右,亦拍板增建物流園,粵港兩地商人也持續吹風加強合作,建立物流樞紐。

因此在那個年代,「物流」就如今日的「創科」,是最時興的新興產業,政府或業界提出新發展計劃,總要或多或少沾上「物流」二字以追上潮流,物流發展局亦於2001年底成立。基於當時政府正大力發展大嶼山北部,因此往後的物流園選址研究一直聚焦當地。

董建華在2003年的施政報告中,正式宣布在北大嶼山選址發展現代化物流園,翌年選定小蠔灣,預料填海72公頃。於是政府就小蠔灣物流園展開可行性研究、邀請業界提交意向書、諮詢公眾。隨後的幾年,政府官員回應有關物流園進展時,一再重申計劃處於研究階段。

中華白海豚一度是小蠔灣填海的重要爭議點。(資料圖片/陳焯輝攝)

又議而不決 停留研究階段

如果單論選址,小蠔灣鄰近赤臘角機場,可配合空運業發展,加上董建華上任後積極研究興建港珠澳大橋,如果在兩個大型基建的附近,建立一個龐大的物流配套地點,確實有其合理性。

只不過計劃研究來研究去,結果又如不少政策一樣年復年地議而不決,等到經濟環境已經轉變也未成事,隨著香港整體貨運行業經營環境轉差,深圳鹽田、蛇口等新興港口已發展成熟,搶去不少生意,加上2008年金融海嘯後經濟受到打擊,政府又對於重振物流業欠缺完整的規劃,所以整個物流園計劃「冇晒聲氣」。

直至2009年初,有消息指出政府有打算擱置物流園計劃。政府初時不置可否,只重申仍在研究階段,暫時未有決定。不過後來的發展,又貫徹政府一向的議而不決風格,繼續沒有進展。

按現時政府建議,小蠔灣填海將用作教育或住宅用途。(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網站)

重啟填海研究 初時還有提物流園 後來隻字不提

小蠔灣填海計劃一拖再拖,拖到2011年,政府重啟填海研究,選定二十多個維港以外的選址,建立土地儲備,政府將早已放在「櫃桶底」的小蠔灣填海計劃重新翻炒,一併放入討論範圍,梁振英亦於2013年施政報告中,表示填海「初步考慮的選址包括大嶼山北」,發展局隨後公布5大填海選址,包括小蠔灣。

政府初時一度醞釀,小蠔灣填海區面積會有100至150公頃,但由於填海計劃引起環保團體強烈反彈,政府在研究期間,又發現擬議填海區有深水坑,吸引中華白海豚出沒。所以在2015年3月,時任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終同意縮減填海規模。

至於小蠔灣填海後的土地用途,政府初時還表示仍有意發展物流園;隨後在2014年2月,時任運輸及房屋局局展張炳良則表示「物流發展是一個可以考慮的用途」,口風開始放軟。

不過去到2016年1月梁振英發表施政報告時,已表示「大嶼山北岸發展為一條經濟及房屋走廊,人口主要在東涌和小蠔灣」,並未提到物流園;去年6月,發展局公布《可持續大嶼藍圖》時,小蠔灣發展同樣已不提物流業。

土地小組建議教育設施 政府報告再加住宅發展

及至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立後,沿用政府的5+1擬議填海選址,小蠔灣打算填海面積60至80公頃,潛在土地用途為「培訓和教育設施」,惟討論經年的小蠔灣物流園計劃,就和八萬五政策一樣,唔講又當不再存在。

土木工程拓展署於今年初再公開填海研究報告,進一步指出小蠔灣將採取住宅及教育的混合發展模式,預料可得15.6公頃住宅用地,可提供3,488個單位,容納9,279人。再加上政府本來已經有意在現有的小蠔灣港鐵車廠,發展住宅和商場,小蠔灣填海後的發展方向,目前基本上已定調。

科學園旁一幅原預留作園區第四期發展的用地被上屆政府改劃為住宅用地。(鄧穎韜攝)

政府產業政策須改善

總而言之,小蠔灣填海發展主要反對聲音確是來自對中華白海豚生態的關注,但並非計劃拖延十多年的最重要原因。最核心的問題是,政府對於填海區日後的發展定位一直舉棋不定,連為何而填都未搞清楚,最後只能討論又討論,導致項目拖延,要等到今年土地大辯論期間,才連同其他選項一併推出。

政府當年對於產業發展欠缺周詳計劃和決斷力,以至錯過物流業發展的最佳時機,所以最後只能變成另一個有頭沒尾的項目。固然香港各方面的土地需求都大,填海用地用作建住宅、教育設施也未嘗不可,只是這種計劃拖足十多年,產業發展的步伐卻不會回頭,已白白令香港錯失不少經濟機遇。

鑑古知今,今日「創科」就如同當日的「物流」,是產業發展重要方向。可是政府在數年前,也以「覓地建屋」為由,將原本為科學園第4期擴建預留的土地,改劃成為私人住宅。到今日,有科技界人士仍然相當不滿,指科學園出租率和使用率長期高企,研發和辦公空間不足。如此想來,不也是同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