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人.訪】90後大澳小鮮肉留守家園:呢度家家戶戶唔會鎖門

撰文:李智智
出版:更新:

「這裏是我的家,我有責任盡己所能保護她。」不少居住鄉村的年輕人都渴望往外闖出一片天, 90後大澳小鮮肉江駿傑生於斯,長於斯,亦曾隨波逐流在市區工作,但最後都決定留守大澳,成為大澳文物酒店保育主任,向外界宣揚香港獨有的世外桃源,冀將一段段人情味的故事世代流傳。

「我已經是家裏第三代的大澳居民!」25歲土生土長的江駿傑一臉黝黑的皮膚,笑容滿面地說。他帶記者到大澳碼頭,指着寧靜的汪洋大海憶述,小時候每逢暑假就愛「跳海」,與小伙伴到大澳河涌游泳,「隨便就在棚屋的『棚頭』跳進河裏,現在已經少了。」相對市區五光十色的世界,阿傑認為這裏才是他的「天堂」。

江駿傑是土生土長的大澳居民。(受訪者提供)
江駿傑(左)少時經常與弟弟在棚屋玩耍。(受訪者提供)

阿傑由幼稚園至中學都在大澳讀書,及後到市區專上學院升讀工商管理課程。因大澳相關工作機會不多,他透露,不少大澳同學和同齡親友都在外地工作,「有些當地盤工程師和公務員,有些人都去外國了」,他亦「順理成章」在市區打工,曾到PMQ擔任導賞員。

市區節奏透不過氣

可是,阿傑並不享受市區的生活節奏。他笑言,當初並不習慣乘搭地鐵,「每分每秒都在趕車,擠上車廂,完全透不過氣」,於是想盡方法提早乘搭巴士,「慢慢欣賞沿路風光,好像較符合我原有的生活」。他又稱,雖然當時在外工作,他與部分大澳人一樣仍堅持在大澳居住,「大家始終對這裏有感情,無論路程多遠都會回家住」。

江駿傑稱,不少大澳居民仍視成長地為根,對當區文化珍而重之。(李智智 攝)

然而,大澳的漁鄉文化和文物遺產正隨城市發展迅速,不斷流逝,阿傑亦為此心急如焚。他稱,每逢楊侯誕,村內都會臨時搭建一條連接廟宇廣場和對岸的竹橋,但近年因經費所限,神功戲戲棚遷至龍田村,而令這節誕的最大特色已不復再。

昔日每逢楊侯誕,村內都會臨時搭建一條連接廟宇廣場和對岸的竹橋。(華人廟宇委員會網相)

棚屋最值得保存
 

慶幸地,在機緣巧合下,阿傑獲大澳文物酒店聘用為保育主任,總算身體力行回歸大澳出一分力。「這裏始終都是我長大的地方,我始終有責任保留仍可保存的東西。」阿傑說。

相比起眼見到的歷史文物,在棚屋長大的阿傑認為當中「帶不走」的人情味更需紀錄流傳。他表示,一間棚屋至少三戶家庭分隔共居,屋外大廳是共享空間,「每逢過節,我們都會在屋內擺幾圍,每一餐魚、蝦、蟹和燒肉是不少得,非常熱鬧。」

江駿傑認為大澳棚屋最值得保存。(李智智 攝)

大澳沒有秘密
 

阿傑在棚屋比劃說:「大澳棚屋是最值得保存,它們至今都是一間貼着一間,象徵守互相助的精神」。他稱,如2000年大澳發生一場四級大火,「火燒連環屋」,消防員未到場,居民已經到場救火,看有沒有人困在屋內。

阿傑滔滔不絕地說,大澳幾乎家家戶戶都不會鎖門,因鄰居都互相信任對方。他又稱,以前物質不豐富的年代,「我阿公外出打魚後,如魚獲太多,就會送給鄰居,大家都是這樣」。他又笑言,大澳是並無秘密的,消息可以傳得很快,「如有夫婦吵架,很快有人來關心,我想這些情景在香港已經買少見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