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以為體外射精、事後沖洗可避孕 機構:反映性教育不足

撰文:黃靜薇
出版:更新:

有機構調查過去五年14至25歲青少年的性行為模式,發現只有4成半的受訪者採用正確避孕方法,仍有近兩成人以為體外射精、計安全期是有效的避孕方法。
「關懷愛滋」倡議及社群研究經理何冠雄表示,部分女生會混淆陰道和尿道,甚至以為可以將精液「戥」出來,反映青少年對性知識不足,促政府將性教育獨立成科,教育青少年正確的性知識。

調查反映青少年的性知識匱乏,對性病、避孕等情況一知半解。(資料圖片)

「開懷愛滋」訪問3013名曾於2013至2018年間接受性健康檢查的14歲至25歲青少年,發現有1成7的受訪者認為體外射精是有效避孕的方法。

倡議及社群研究經理何冠雄表示,調查結果反映青少年的性知識不足。他續指坊間常有一些性迷思,以為體外射精、計安全期和事後沖洗都可避孕,事實上,男士在射精前的分泌物都有機會令女方受孕,至於事後沖洗就更無科學根據。 

「關懷愛滋」助理項目經理(青少年)鍾詩韻。(黃靜薇攝)

他認為青少年對性知識嚴重不足,部分女生更不知道安全套可以有效避孕和感染性病,「甚至分唔清陰道同尿道,以為精液可以『戥』返出嚟。」

除了上述對性的迷思之外,有性經驗的少男少女往往都諱疾忌醫。助理項目經理(青少年)鍾詩韻分享一個23 歲的少女詩詩(化名),她與男友交往2年,因為對方是她的單一性伴侶,基於信任而從無接受性健康測試。後來男友突然告知詩詩,自己感染衣原體(因性接觸而導致的尿道炎),令詩詩因此情緒崩潰,更不敢去尋找男友感染性病的真相,事後經朋友介紹婦科醫生及接受測試。

四大避孕迷思
1. 體外射精
2. 計算安全期
3. 事後沖洗
4. 「戥」精液出來

台灣將性教育獨立成科

何冠雄認為青少年對性的謬誤源於社會缺乏良好的性教育,建議政府應該參考其他地區經驗如台灣,將性教育獨立成科,規定科目時數及統一內容,以及為教師、社工提供定期性教育培訓。何冠雄坦言,香港不少辦學團體都有宗教育景,令推動性教育較難,因希望政府可以帶領社會討論,讓家長、年輕人都有機會發表意見,同時建議有高風險,包括沒有使用安全套的陰道或肛交的人士,應定期每半年至一年接受檢查。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