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對談】填海 = 有屋住? 環團:唔係咁簡單!

撰文:張雅欣
出版:更新:

「香港的填海量相對過去10年少了很多。從這個角度去看,香港人很環保,寧願自己住細點,都給海洋生物多些空間。」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下稱「土供組」)成員之一、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鄒廣榮表示。
填海屬於土地大辯論的中長期選項之一。土供組建議的五加一方案,包括屯門龍鼓灘(約220至250公頃)、北大嶼山小蠔灣(約60至80公頃)、欣澳(約60公頃至100公頃)、青衣西南(面積待定)沙田馬料水(約60公頃)以及中部水域人工島(1,000公頃)。
《香港01》邀請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鄒廣榮以及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副總監李美華,就填海進行辯論。

《香港01》邀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之一、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鄒廣榮以及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副總監李美華,就填海進行辯論。(葉家豪攝)

填海造地是慣常做法

「我們新市鎮都是有填海的成份在裏面,所以完全不填海真是很難解決房屋問題。」鄒廣榮指,過去香港慣常藉填海解決居住問題,新市鎮在不同程度上依靠填海而成。1985至2000年間,本港總計填海造地達3,000公頃,平均每年約200公頃。然而,2000至2015年間填海造地則只有690公頃,平均每年僅40多公頃。鄒廣榮形容填海量跌幅厲害,加上人口與住屋需求增加,造成今天樓價屢屢破頂,公屋輪候年期創新高的局面。

鄒廣榮指,過去香港慣常藉填海解決居住問題,新市鎮在不同程度上依靠填海而成。(葉家豪攝)
拿來做甚麼也好,那些(填海)土地,多出來一定(對房屋供應)有幫助。
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鄒廣榮

「其實香港的土地供應和房屋問題,真不是這麼簡單說填海就有(解決)。」土地大辯論中的五加一方案,最早可追溯至2012年的「優化土地供應策略 ─ 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到2013年至2014年間逐步收窄為現時的選項。李美華認為政府談論方案多年,一直將方案渲染成「填了海便有屋住」。她指,在五加一方案中,只有馬料水、小蠔灣和中部水域有撥地作房屋用途,其他選址如小蠔灣用作工業用途,認為政府直接扣連填海和房屋供應,做法令人失望。

「拿來做什麼也好,那些(填海)土地,多出來一定(對房屋供應)有幫助。」鄒廣榮指出土地之間有互換性,「我們不會說這塊地是用作某一種用途,就不會令另一些用途得益。」他以龍鼓灘為例,指出龍鼓灘的填海規模,相信是五個近岸填海裏最大的一個,雖然並非用作住宅用途,但將棕地重置在該處,釋放出來的土地可以興建房屋。他續指,在土地大辯論當中,公眾過於着重解決房屋問題,重申整場諮詢活動的目的除解決房屋問題外,亦希望增加商業等各方面的用地供應。

李美華認為政府談論五加一方案多年,一直將方案渲染成「填了海便有屋住」。(葉家豪攝)
其實香港的土地供應和房屋問題,真不是這麼簡單說填海就有(解決)。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副總監李美華

填海只會建豪宅?

「如果多了私樓,社會對公屋居屋的需求也會減少。」社會上有聲音質疑,填海而來的新市鎮建造豪宅,未能惠及劏房居民。鄒廣榮認同政府應該訂定新市鎮內公營房屋的比例。他提出,即使新增土地用作興建私樓,對公營房屋的需求會有所紓緩,因為私樓供應增加能令樓下降,當樓價低到某一個水平,便有更多市民能夠負擔,減輕公營房屋的壓力。

「多了地去建私樓,跟人們就不輪候公屋去買私樓,我覺得還有一大段距離。」李美華反駁指,私樓樓價即使回復十年前的水平,即新界400多呎的單位索價400多萬港元,以一般公屋居民的財政能力,仍然是難以負擔。

鄒廣榮提出,即使填海新增土地用作興建私樓,對公營房屋的需求會有所紓緩。(葉家豪攝)

規劃還是土地儲備先行

「我感覺政府有時是為了土地儲備, 填了『一大忽』再說。」李美華質疑,政府一直打建立土地儲備的旗號,先找大塊土地儲備,之後再規劃。她提出政府應該先規劃,再去看找多少地方、填多大面積的地。她以自己居住的將軍澳為例,近四、五年間,政府將很多空置了的地賣給發展商建私樓,但缺乏整盤規劃,以致港鐵及將軍澳隧道成為樽頸,一發生交通意外,便要數小時才能回到家中。她說,在上下班時間,將軍澳線可能比金鐘更擠迫,「政府要深思熟慮,而不是儲了地,然後去賣,否則受苦的仍是一般市民。」

「填海要花這麼長的時間,又會造成無法逆轉的破壞,是不是可以多做一些規劃、了解和諮詢呢?」作為環保團體一員,李美華非常關注填海對環境的影響。她以港珠澳大橋的填海工程為例,施工期間,工程船的來往為海豚帶來干擾,令海豚放棄了該處,施工完成後兩三年仍未見蹤影。李美華認為填海對環境的影響深遠,明白社會必須向前,關鍵在於政府有否提供足夠資訊,例如土地用途、受惠群體、選址的生態價值、如何迴避和緩解對生態的破壞等,說服公眾支持方案。然而她直言,目前的土地大辯論無法讓她得到相關資訊。

作為環保團體一員,李美華非常關注填海對環境的影響。(葉家豪攝)
我感覺政府有時是為了土地儲備,我(指政府)填了『一大忽』才算。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副總監李美華
填海這麼長的時間,一個無法逆轉的破壞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再做多些規劃、了解和諮詢呢?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副總監李美華

「在土地儲備方面,規劃不需要先出來,因為要保留靈活性。」鄒廣榮持相反意見,指由於時間太長,難以預測未來的土地需求變化,「當然我們現在有很多所謂人口的forecast(預測),但我可以頗肯定地告訴你,這些所有預測是錯的。」他說,三十年前未必能夠預想今天的情況,加上科技進步,未來的工作和休憩模式難以預測,固此在土地規劃上需保留一定彈性,應付將來看不見的轉變和需求。

填海而來的新市鎮經常被批規劃不當,既然是土地儲備先行,又如何釋除公眾對規劃的疑慮?鄒廣榮笑指:「其實新市鎮規劃得不好,跟它是不是填回來的不一定很大關係。有些不是填回來的(土地)其實也規劃不好。」鄒廣榮認為香港政府對香港沒有一個整體的規劃,批評政府目前的規劃很零碎,「發展哪裏想哪裏」,以至在整體配合上往往出現問題。

在土地儲備方面,規劃不需要先出來,因為要保留靈活性。
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鄒廣榮
政府目前的規劃很piecemeal(零碎),發展哪裏想哪裏。
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鄒廣榮
兩種講法聽起來矛盾。說到底,應該是規劃先行還是土地儲備先行?(葉家豪攝)

鄒廣榮認為,政府應先規劃基建配套和大致的土地用途,至於每一塊小地皮如何運用,可以容後再訂,否則容易造成「左手跟右手不協調」,即局部土地運用與整體格局不和諧。他承認,目前土地大辯論的選項未必清晰,但他也解釋,土地大辯論不是提供詳細的方案讓公眾選擇,而是提供框架,讓大家知道增加土地供應的可能方法。

鄒廣榮承認,土地大辯論的選項未必清晰,只是提供框架,讓公眾知道增加土地供應可能的方法。(資料圖片)

香港往哪裏走

「其實政府是否也應該有一個更加明確的發展藍圖?對我來說,我是香港人,感覺上這麼多年,都不知道政府想帶領香港到甚麼位置。」對談去到尾聲,李美華提出,政府經常強調競爭力,但從未清晰交待未來願景,包括人口結構及發展什麼工業。鄒廣榮認為,經濟結構必然影響土地用途,政府一直以來對香港經濟結構變化沒有想法,只採取積極不干預的態度,沒有擔當主導的角色。他直言,政府有需要對香港作更清晰的定位。

李美華提出,政府從未清晰交待未來願景,包括人口結構、以及由甚麼工業主導。鄒廣榮同意,政府有需要將香港定位得更加清晰。(葉家豪攝)

【土地大辯論.對談】系列相關文章:

鍾國斌:邊個吹黑哨? 尹兆堅:唔係黃遠輝
尹兆堅批誇大收地難度 鍾國斌撐公私合營
侯志強:新界人無奈接受丁權 歡迎取消
政府規劃不當 陳劍青:丁屋似第三世界
施永青倡政府主導規劃 釋放農地
施永青:港府應學新加坡 阮穎嫻:未做到
填海 = 有屋住? 環團:唔係咁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