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白泥染黑】浸大發現堆填區滲漏污染物含抗生素 威脅公眾健康

撰文:張嘉敏
出版:更新:

早前《香港01》發現新西堆填區旁的河流湧出黑色、惡臭的「垃圾汁」,污染下白泥海岸保護區。香港浸會大學今日(18日)發表一項研究,指大量從堆填區滲漏出的污染物,普遍含有藥用抗生素,當中包括新界西堆填區、已關閉20年的望后石堆填區和船灣堆填區。部份污染物的含量已達可產生抗藥性細菌的水平,構成公眾健康風險。

鍾姍姍指抗生素殘留物流入大海後,或會經由魚類進入人類食物鏈。(浸大提供圖片)

部分樣本的抗生素濃度超出指標高達53倍

研究團體分別於本港三個堆填區,包括新界西堆填區、已關閉20年的望后石堆填區,及船灣堆填區,於雨季和旱季收集滲漏液,測量抗生素殘留物濃度和相關的潛在風險。

團體測量了七種香港常用的人類抗生素,分別為:頭孢氨芐(CLX)、氯霉素(CAP)、環丙沙星(CIP)、紅霉素(ERY)、羅紅霉素(ROX)、甲氧苄啶/甲氧芐氨嘧啶(TMP)和磺胺甲噁唑(SMX)。當中部分滲漏液樣本中的環丙沙星、紅霉素,及甲氧苄啶的濃度超出評估環境風險的「預測無影響濃度(PNECs)」參考指標,而環丙沙星的濃度甚至超出指標5至53倍。測試的樣本中,包括經滲濾污水處理後排放入大海的滲漏液。

研究團隊:抗生素殘留物或經魚類進入人類食物鏈 

率領研究團隊的浸大環境及公共衛生管理理學碩士課程主任、生物系高級講師鍾姍姍博士指,抗生素殘留物主要有兩個主要來源,包括藥廠的排放,及被當垃圾棄置的家用藥物。她指殘留物或影響海中的微生物和魚類,後進入人類食物鏈,增加抗生素抗藥性的風險,長遠影響人類健康。

她建議政府優化現行的藥物配給、使用和棄置制度,及家用藥物回收計劃;同時有效管理堆填區滲漏液排放及處理。

早前《香港01》發現新界西堆填區滲漏污染物,污染下百泥。(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