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工程師料工程須50萬工人 本地缺人手要輸入大量外勞

撰文:朱雅霜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0月10日發表《施政報告》時公布「明日大嶼」計劃,研究於交椅洲及喜靈海附近公分階段填海,建造合共約1700公頃的多個人工島,用作興建26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至100萬人口居住,爭取首階段填海工程於2025年展開,2032年入伙。
「明日大嶼」的1700公頃填海工程,規模媲美90年代的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又稱「玫瑰園計劃」),更是港珠澳大橋人工島150公頃的填海工程約11.3倍,亦是正進行中的機場三跑650公頃的填海工程約2.6倍,而這些計劃都要透過輸入外勞參與工程。有資深工程師估計,整個「明日大嶼」計劃需要約四、五十萬名工人,單靠本地人手難以應付,必定引入大量勞工。有勞工組織認為輸入外勞會損害本地工人權益,造成惡性循環。

特首林鄭月娥發表「明日大嶼」計劃,可能要花上四、五千億元,引爆爭議。(資料圖片)

三跑填海輸入518名外勞 規模更大的明日大嶼難避外勞議題

現時在香港進行中的最大型填海工程,為機場第三條跑道人工島。機管局表示,現時三跑系統工程主要進行鞏固填海範圍地基及填海工程,非勞工密集階段,但有一些個別專門技術的工種在香港非常缺人,例如一些與特定海事工程相關的技術工種,負責主要填海工程的承建商今年較早前按「補充勞工計劃」 (SLS)提出申請,勞工處已批准輸入共518名外地勞工。

在三跑道系統的施工階段,預計將創造共139,000個工作年的就業機會。機管局估計,建築高峰期將在2021至2022年出現,預計屆時將需要約一萬名工人同時在機場工作。

土木及結構工程師蘇耀坤表示,現時當局的人工島以噴沙船填海,初期人手主要是操作機械的工人,工人人數不多,但本港建築公司規模大部份較小,未合資格投標相關工程,變相本港相關操作機械的工人少,三跑650公頃的填海規模要引入518名外勞,估計2.6倍大的「明日大嶼」填海工程外勞將過千人。

↓「明日大嶼」填海之外 施政報告還花掉幾多公帑?↓

+15

玫瑰園計劃正規外勞達數千人

明日大嶼填海1700公頃的構想,填海規模其實和港英年代的玫瑰園計劃相若。玫瑰園計劃施工年份由1991年至1998年,工程浩大,需大量勞工,當時港英政府施行特別輸入勞工計劃,入境處發言人稱因年遠久遠而無完整資料,但根據一份1995年7月一份香港立法局文件,截至1995年6月23日為止,與新機場及有關工程的外勞人數高達3,509人。

根據1996年立法局人力事務委員會會議紀要,時任新機場工程統籌署助理署長(社區關係)唐智強先生表示,截至1996年9月30日止,新機場核心計劃工程各項目聘用的本地工人數目約為 2.4萬人,佔總工作人數的82%。以此推算,非本地工人人數達五千多人。

↓點擊睇圖.盤點施政報告2018重點↓

+10

玫瑰園工程衍生嚴重黑工問題

蘇耀坤表示,在1993、1994差不多所有工程人員都參與玫瑰園計劃,根統計處建築地盤就業及空缺按季統計報告,在1994年9月,全港約有1千個地盤,工人人數總計逾6萬人,平均每個地盤約60人。但蘇耀坤指出每個地盤的工人合理數字最少100至200人,當年玫瑰園計劃有不少黑工。

他認為「明日大嶼」計劃所需的建造業工人人手,定必比玫瑰園計劃更多。原因是玫瑰園計劃的核心工程是機場,大廈建築物不算多,涉及的工人相對少,一座大廈涉及約二十工種,最少要二百人,「明日大嶼」要建造26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相信工人人手較多。他又指,不可能同一組工人逐座建築物興建,定必是多組工人同時工作,大廈同時峻工,他估計,整個計劃需要動用40、50萬名勞工。

土木及結構工程師蘇耀坤(左一)估計,「明日大嶼」計劃需要動用40、50萬名工人。(資料圖片)

本地建造業勞動力老化嚴重 人手青黃不接

蘇耀坤擔心,現時香港建造業工人難以配合「明日大嶼」的工程規模,屆時定必大量引入外勞。雖然建造業議會的註冊工人人數需高達47萬人,但一向只有註冊制,無取消制,因此未能作準。

據統計處的建築地盤就業統計資料,最新的2018年6月建築地盤合共僱用約11萬名工人,這個數字相信較貼近行內實際勞工力情況。同時間,香港建築工人面對老化問題,據統計,有超過四成的建造業工人,已是超過50歲的中老年工人,是很大的憂慮。

這或許意味,當「明日大嶼」於2025年,即7年後展開,大量老年建築工人已屆退休年齡。蘇耀坤稱,以往建造業界以師徒制入行,新人邊做邊學,一年已是熟練工人,但現行建造業議會的註冊及培養制度,培養速度較為緩慢,造成行業青黃不接,本地工人不足夠應付「明日大嶼」工程。

施政報告宣佈推出「明日大嶼」計劃,在交椅洲填海造人工島。(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建造業人士:工業4.0年代 本地工人優勢減

至於在前線工作多年的建造業人士,亦擔心「明日大嶼」的勞工問題。香港泥頭車司機協會總幹事陳三才憶述,玫瑰園計劃時有「極多黑工」,尤甚是郊區地盤,判頭會在臨近出糧時報警舉報,得以不出糧予黑工。

他指,行內對「明日大嶼」計劃協助業界就業不抱希望,工作機會「都唔係自己食」。他解釋,現時工業進入4.0年代,不少建築預製件直接由內地輸入,除操作機械的機手之外,對本港分工精細的技術工需要越來越小。同時,本地工程其實涉及跨境問題,以三跑為例,石屎廠其實設在深圳,所以工人需有多個牌照,中國內地公司擁有自己的建築隊,主管亦由內地派遣,他們由公司安排接受大型機械操作訓練,到各地考牌,擁有更多優勢;反觀本港工人要學地盤天秤亦要排隊數年,同時本地工人為散工,去上堂亦手停口停。

陳三才又指,中國內地公司在招聘工人時要求甚高,例如中、英文、國內地盤卡等,本港工人難以符合要求。此外,地盤工作工時長,「明日大嶼」交通時間長,在無公司車直達的情況下,本地工人會覺得太辛苦不願前往,擔心大量工作機會,最終只會對內地公司、外勞有利。

羅致光說,目前未有輸入外勞時間表。(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李卓人:放寬輸入外勞 將削本地工人議價能力

工黨副主席李卓人表示,玫瑰園計劃時接連發生外勞被剝削問題,當年他就曾協助500名泰國勞工追討欠薪。他認為「明日大嶼」工程浩大,必然輸入外勞,受惠的大多是中國內地建築公司,用內地建築工人。而且,除了「明日大嶼」之外,本港仍有多個工程要進行,新一代工人數目未必追得上需求,放寬輸入外勞定必壓低本地工人的議價能力,低人工令新一代更少人入行,工人不足又要輸入外勞,形成惡性循環。

李卓人亦為立法會九龍西選區補選候選人之一,其他候選人尚有馮檢基、陳凱欣、伍廸希及曾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