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文憑試】考評指中文科範文考生表現差 不熟內容、分析弱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2018年中學文憑試中文科試卷首加入範文考核,不過根據考評局公布新一份的試題專輯指,整體考生表現未如理想,八條題目中有五題評價考生「表現欠佳」或「未如理想」。報告指,範文部份表現差異較大,不少考生對範文內容不熟悉,故表現甚差,例如作答時未有掌握問題關鍵,部份題目雖引文作答,但漏字、增字、錯字的情況普遍。

今屆DSE中文科閱讀卷加入12篇文言文範文,佔試卷3成分數,佔全科分數約7%。(鄭子峰攝)

根據文憑試試題專輯指,2018中文科試卷甲部的表現未如理想,八條題目中,有五題被評為「表現欠佳」、「未如理想」或「稍欠理想」。

例如第5題問及「出師表」一文中,諸葛亮認為重用郭攸之、向龍等人,會為「宮中」,和「營中」帶來甚麼好處。

此題目被評為整體作答表現欠佳,部份考生對文本不熟悉,或只就常理推測,又混淆「宮」與「營」之分別。報告指,不少考生的答案脫離文本,泛指好處為「可輔助後主」、「施行仁政」等,應是未熟習文本而取巧作答。

另外,第7題談及「出師表」一文帶有「明顯的個人感情」,要求考生舉例解釋諸葛亮如忘寫作的原因。考生在此題作答表現被評為欠佳,報告指,不少考生未能半握問題的關鍵,只列舉諸葛亮的建議,或其生平事跡作答,沒有再就例子說明。報告又批評,答案「組織紊亂,案案蕪雜」

報告指,甲部的表現整體表現未如理想,差異較大,熟習範文的考生,表現優異,惟不少考生對範文的內容不熟悉,故表現甚差。局方指,考題頗為簡單直接,可見對指定篇章熟悉與否,往往是判定優劣的關鍵。另外,考生整合分析能力頗弱,宜要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