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白海豚數目13年來跌兩成 管理局辯稱數量基本穩定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港珠澳大橋自施工至通車後,中華白海豚數目一直備受關注,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行政總監韋東慶早前更稱,目前中華白海豚數量比以前更加多。但是,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昨日(18日)在網站公布伶仃洋水域中華白海豚平均分佈數量,確認中華白海豚已由2005-2006年下跌至2017-2018年的945條,13年來跌約兩成, 但仍強調沒有因港珠澳大橋的施工對中華白海豚造成嚴重影響,大橋設計和施工均採取了有效措施保護白海豚。

港珠澳大橋工程一直被批令附近水域白海豚數量大跌。(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根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委託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做的報告,顯示2005至2006年的前期專題研究階段,伶仃洋水域(北至虎門,南至東澳島、桂山島附近水域)中華白海豚的平均分布數量為1167條;而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的大橋主體工程開始施工前本底監測,伶仃洋水域的中華白海豚平均分布數量為955條;而2015至2016年的施工中期監測,伶仃洋水域中華白海豚的平均分布數量為957條。根據南海水產研究所的近期監測結果,2017至2018年伶仃洋水域中華白海豚的平均分布數量,已跌至945條。

然而,管理局認為,自從大橋主體工程開工建設以來,伶仃洋中華白海豚的分布數量是基本穩定,又指「沒有因港珠澳大橋的施工對中華白海豚造成嚴重的影響」。

中華白海豚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易危」;《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列入附件一,該附件包括受滅絕威脅的物種。(WWF提供圖片)

管理局:累計已識別海豚增加

管理局解釋,不同的調查研究團隊在調查時間、方法以及範圍等方面可能不同,調查和監測到的中華白海豚數量也有差異,而原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發布的曆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中華白海豚的數量變化較大,但目擊海豚群次、頭次、目擊出現頻率升高,累計已識別海豚增加。在2016年,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目擊海豚共258群、1890頭次;而去年目擊海豚380群次,共2180頭次。

港珠澳大橋將以周三(24日)通車,工程被質疑令中華白海豚絕跡。(資料圖片)

研究員:守住了「大橋通車、白海豚不搬家」承諾

研究員陳濤表示,中華白海豚在珠江口的遷徙受到餌料生物、河口衝淡水季節變化和人類活動等綜合因素影響,盡管「識別數目持續增多」不能直接推論出「白海豚數量增多」,但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種群的總體數量相對穩定、部分中華白海豚個體的活動水域發生變化,已成為國內多數研究人員的共識。他認為,人們不宜用局部小範圍海域的中華白海豚觀測數量變化,對這個種群的生存狀態作出簡單結論。

另一研究員何國民表示,對於「7年間沒有發生一起因為施工直接導致中華白海豚傷亡的事故」感欣慰,又指保護中華白海豚比預想的結果好,守住了「大橋通車、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諾。

港珠澳大橋工程一直被批令附近水域白海豚數量大跌,管理局行政總監韋東慶本月出席一論壇時,稱發現目前中華白海豚數量比以前更加多,但未有提供實際數字。漁護署今年公布的海洋哺乳類動物監察報告,本港水域出沒的中華白海豚數量連續兩年只錄得47條,是1995年有記錄以來的歷史新低,當中大嶼山東北面情況最嚴峻,連續3年沒有中華白海豚棲息。港珠澳大橋香港接線工程及口岸人工島於2012年展開,在2012年至2017年白海豚整體數量由80條下跌至47條,跌幅達4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