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科普】格陵蘭最後冰帶兩度裂開 或致北極熊數量劇減?

撰文:香港天文台
出版:更新:

(原文取自天文台網頁,大小標題、引言及內文,經過香港01編輯修訂)

近年有關北極的新聞多得驚人,例如2017年北極陸地表面平均溫度是有記錄以來第二最高,2018年1月及2月北極海冰範圍分別是有記錄以來1月及2月最低;另外,格陵蘭北部「最後冰帶」今年亦首次裂開。

格陵蘭以北近岸海域有着非常古老及深厚的海冰,縱使在夏季該區海冰仍然不會融化。原先科學家相信這裏就是「最後冰帶」,意即在全球暖化下,北半球最後仍有海冰的地方。但今年2月及8月格陵蘭北部異常溫暖,令到「最後冰帶」兩度裂開[1]。媒體報道今年2月份「最後冰帶」裂開是有記錄以來首次出現(圖一)[2],8月份再度裂開是十分不尋常。有專家形容情況「恐怖」,使科學家重新審視北極還有哪個區域最能抵受氣候變化的影響。

圖一:2018年2月26日格陵蘭島北部海冰覆蓋揭開了(紅色橢圓型)(相片來源: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香港天文台提供)

海冰的反光面大小是影響地球溫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海冰減少削弱了地球反射陽光的能力,令地球吸收更多熱力,加速冰雪的融化,造成惡性循環。有研究指出北極加速暖化可能對中緯度地區的天氣有深遠影響,引致該區經歷更長乾旱或熱浪[3]。另一方面,海冰不斷減少,預料在未來四十年北極熊的數量很可能會減少三成以上(圖二)。北極海冰覆蓋一般在9月中旬會到達全年最低位,過去四十年9月份北極海冰平均覆蓋程度呈現顯著減少趨勢(圖三) 。此外,北極非常古老的海冰亦幾乎完全消失(圖四紅色部分)。若這個趨勢持續下去,到本世紀中夏季海冰將會在北冰洋消失。

海冰在維持地球溫度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現時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上升約1°C,導致海平面上升、北極海冰減少及更多極端天氣。如果海冰不斷減少,氣候持續變暖,北極熊不會是唯一受害者。

原文:「最後冰帶」有記錄以來首次裂開

作者:香港天文台岑富祥

參考: 
1. Unusually warm winter breaks up sea ice in the Arctic
https://climate.nasa.gov/news/2690/unusually-warm-winter-breaks-up-sea-ice-in-the-arctic/
2. Thick Arctic sea ice off Greenland breaks up for first time on record
https://www.scmp.com/news/world/article/2160699/thick-arctic-sea-ice-greenland-breaks-first-time-record
3. The influence of Arctic amplification on mid-latitude summer circulation
https://www.pik-potsdam.de/news/press-releases/nice-sunny-days-can-grow-into-heat-waves-2013-and-wildfires-summer-weather-is-stal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