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揭去年工業廢物日逾千噸 突增兩成 疑涉「洋垃圾」廢電線 

撰文:張雅婷
出版:更新:

環保署即將公布2017年《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有環保團體取得統計處的數字,發現本港去年每日棄置的工業廢物量為超過1,110公噸,較2016年大增兩成。環團綜合多方消息,懷疑當中大部分廢物是來自歐洲進口的「洋垃圾」--舊電線及農膜。由於內地收緊廢物進口限制,舊電線中較高價值的銅線會出口到內地,至於外層的PVC低價塑膠,只好淪為垃圾,棄於堆填區。環團又指,相關廢物進口時會以其他名目,如PE 膠紙等名稱報關,令環保署難以追查。
有本地回收商會承認舊電線的銅線及外層PVC會由不同廠商負責處理,但常用的做法是會將外層塑膠交予回收商拉粒處理再出口到內地,有一定市場。環保署未有確認有關數據,但承認工商業廢物棄置率的增長,與進口經濟體對回收物料執行更嚴格進口管制政策有關。

綠惜地球指出,廢舊電線是本港龐大的洋垃圾來源,當中外層PVC低價塑膠最終被棄於堆填區。(受訪者提供)

三年僅截獲不足1600公噸非法進口廢物

截至今年11月30日,環保署聯同海關於過往三年共截獲1,558公噸非法進口廢物,涉及的廢物種類主要為廢平面顯示器、廢印刷電路板及廢電池等有害電子廢物。但當中可有漏網之魚?

環團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取得統計處數字,發現本港2017年每日棄置1,110公噸工業廢物,較2016年的925公噸增加兩成。面對本港工業日漸萎縮的趨勢,垃圾從可而來?朱漢強指,內地於去年收緊低端廢物進口限制後,香港頓成中轉站。他曾向多個回收商查詢,終得悉廢舊電線、農膜等都是數量龐大的「洋垃圾」來源,但實際數量不明。

廢電線中的銅線屬貴價金屬,出口價高達每公噸港幣4萬元,但外層的PVC卻屬低價塑膠。(受訪者提供)

銅線每噸值港幣4萬元

以廢舊電線為例,朱漢強表示,美國是主要輸出廢電線的國家,當中的貴價金屬銅線出口價高達每公噸港幣4萬元,有專處理銅線的回收商年收入更達億元。由於於當地分揀銅線的成本高昂,一般會整條廢電線出口到東南亞國家或中國內地。但隨著各國陸續收緊進口門檻,廢電線就運到香港以剝皮機或銅米機分開銅線及外層的PVC。由於PVC是新料,欠缺市場競爭力,所以大多棄掉,就成為本地工業廢料。以聖誕燈飾電線為例,銅約佔28%,意味每處理一個貨櫃18公噸的電線,便可能有高達13公噸的PVC垃圾。

另一「洋垃圾」是用來覆蓋農田的農膜,雖然清洗後可製成PE塑膠粒料,但當中夾雜砂粒、動物糞便等殘餘垃圾,大多棄丟。朱漢強續指,農膜會以PE 膠紙或PE膠膜名義報關,以避開環保署追查。

回收商會:PVC拉粒後可出口

面對上述情況,香港再生資源總商會名譽顧問郭可兒承認處理銅線及PVC的工序是分開。一般而言,PVC會轉交本地回收商拉粒製成半原材料,「只要有拉粒機就可以做到,是簡單的機器,貨場會有。」有關製品會出口到內地,郭可兒形容相關半製成品值錢、有市場。

不過,香港廢塑料協會副主席黃頴灝指出,新料PVC價值低,加上進口內地需繳付關稅,商人只會基於經濟原則而做合理的事,意味廢電線的PVC膠有可能成為滯港的「洋垃圾」。

環保署聲稱再造物料進口與出口量大致平衡​

環保署未有否認有關數字是否確實,但解釋近年工商業廢物棄置率的增長,部分是由於本港經濟活動顯著擴張所導致,部分則由於外圍市場對某些類別的回收物料需求減弱,以及進口經濟體對回收物料執行更嚴格進口管制政策。

環保署又指,近年作循環再造物料(主要是塑膠)的進口量與轉口量大致平衡,即進口的可循環再造物料大部分已轉口往其他地方,餘下的本地再造業應有能力吸納。環保署會聯同海關抽查進口回收物料的貨櫃,以核實回收物料是否進口至本地設施作循環再造,或是再轉口至外地。對於進口到本地設施循環再造的回收物料,環保署會跟進抽查相關的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