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TC2】走過傳媒黃金年代 電話直通高官家 到戰地搶收視

撰文:麥凱茵 勞顯亮
出版:更新:

1990年代是本港傳媒業的黃金年代,新電視台成立、新報章相繼創刊。TC2的兩名老闆岑蘊華(岑仔)及吳婉君(表妹),認為他們活在當記者最好的年代,電視台有資源讓他們到戰地實地採訪、高官電話任他們致電。他們認同在現時的社會氣氛下,做記者變得更困難,修讀新聞系的學生也未能看到前景而不願入行。

太子柏樹街的TC2是由兩名前記者岑仔及表妹所開。(羅君豪攝)
表妹外表溫文冷靜,但說起跑新聞的日子卻感覺到血仍是熱的。(羅君豪攝)

高官太太接電話 微言丈夫詳答記者

1994年正式入行的吳婉君,轉行前是有線新聞的高級記者。她回顧光輝歲月,笑言當年不怕無工做,而且新聞系的畢業生不多,「當年我月薪是9,500元,現在記者起薪點是多少?」根據記協在2016年的調查,三成記者的月薪低於1.5萬元。她觀察到的是新聞系畢業生愈多,相反加入新聞界的卻愈來愈少,「大學加開新聞系,估計每年都有千多名畢業生,為何就是沒有人加入?」

新聞界青黃不接的問題,除了是待遇不佳外,或與政治氣候有關。當年港英政府官員樂於與記者建立良好的關係,表妹說:「我們有一個官員電話簿,可以直接打電話到官員的家中,現在很難想像吧!」當時她在晚上致電某高官家中,結果是對方太太接電話,不過對方沒有責罵她,反而是對其丈夫有微言。記者聽畢有點羨慕,因為現時的官員都愛寫網誌,而非直接對話。

1997年2月7日年初一花車巡遊發生意外,表妹的對手成功找到兩段事發片段。(無綫新聞畫面)

談起過去跑新聞的經歷,表妹兩眼發光,隨便都能說出故事來。她畢業後加入的有線電視,是全港首家24小時直播的新聞台,「當時有事件發生、有大車禍,大家都爭着看有線,因為只有有線能夠提供即時的新聞」,言談間可以感到表妹的自豪。

首家24小時新聞台成立 人人爭看有成就感

不過,這種求快的心態亦曾經令表妹碰壁,「(1997年)新年花車翻側,撞落人群,幾十人受傷。當時我第一個到現場,然後便立即拍攝現場意外情況,傷者怎樣了!」當時她以自己「贏梗」,未料當無綫的新聞播出後卻發現自己「輸晒」,她說:「原來對方找到觀眾拍攝的事發片段!我當日真的沒有想到,只記得要拍攝現場畫面。」翻查資料,事件造成31人受傷,一名英藉女遊客死亡;表妹的對手無綫新聞,成功找到了兩段現場人士拍攝的事發片段。

表妹不時強調自己活在做記者最好的年代,學生時期發生了六四事件,令她萌生任記者的志願;任職記者的10年生涯,經歷香港經歷回歸、第一屆行政長官選舉、新舊機場交替、沙士等大事。她感慨地指,做記者就是要求真相,但現時不少新聞機構都是追點擊率,再加上整個社會環境影響,「近年可能只有佔中會激發多些人去做記者吧!」

【再見TC2】咖啡店成傳媒樹洞 社運萌芽地 未有期限的短暫休息

吳婉君當年報道颱風杜鵑襲港的情況。(有線新聞畫面)
多年前跑新聞時「官仔骨骨」的岑仔,現時留了一把長髮,甚有藝術家氣息。(羅君豪攝)

電視台爭收視 撥資源赴戰地

訪問當日,岑蘊華忙個不停,時而要處理客人訂位問題,一時遭客人催促要合照留念,記者連搭上話的時間也沒有。不過記者曾多次在光顧時與岑仔討論香港記者的生態,其中一次他回顧在2003年任職無綫新聞部,遠赴伊拉克及阿富汗的戰地採訪的情況。他與團隊一人穿着一件避彈衣便出發,結果途中遇上美國記者的指責,始發現香港對記者的培訓、支援不夠。

能夠有資源到戰地採訪,相信是每個記者都不想放棄的機會。16年前仍然是廿歲出頭的岑仔也不例外。他憶述,當年獲上司指派到伊拉克及阿富汗採訪,無想後果拿着衛星電話,以及「人生以來都未曾經有過這麼多現金」,手掌般大的一疊美金便乘坐紅十字飛機抵達伊拉克,成為他人眼中的戰地記者。

當年20多歲的岑仔,在未有任何軍事訓練的情況下到阿富汗戰地採訪。(無綫新聞畫面)

「CNN記者的問題 令我羞愧」

可是,岑仔從不認同自己是「戰地記者」,亦認為香港沒有戰地記者,他只是「去過戰地的記者」。當年他們出發前並沒有計劃,抵達後發現周遭的人都帶着槍,在手無寸鐵下顯得特別突出。同行的美國CNN記者向岑仔問了數個問題:為什麼他們要到伊拉克採訪?你們對伊拉克有多少認識?香港與伊拉克有什麼關係,而需要實地採訪?你們又打算如何前往首都巴格達?原來對方早在城內已經有營地。面對連串問題,岑仔一時未能反應,他說:「對方指責我們的說話,我這一輩子都無法忘記。」

幸好,岑仔最終成功找到一名帶槍的司機接載他們採訪隊入城,但他事後回想,覺得行為如同「送死」,因為記者根本不知道司機的背景,在當地人生路不熟,沒有任何聯系及關係,司機亦可能中途搶劫他們「死了都沒有人知道」,「我們沒有進行任何的戰地採訪訓練!」他認為當年電視台間為了競爭才安排記者前往當地,是「一窩蜂」的行徑,慶幸當年沒有任何一名香港記者受傷或死亡。

岑仔現時在浸大新聞系兼職任教,他對記者的身份有一種執着。(羅君豪攝)

雖然當年的採訪是為收視,與現時追點擊率的情況相似,但能夠有資源安排一隊攝制隊前往戰地已令記者羡慕不已。惟兼職任教浸大新聞系的岑仔,重提舊事仍然相當介懷。他更以「羞愧」形容經歷,強調自己只是到過戰地採訪的記者,並非真正的戰地記者,因為外國願意投資大量金錢培訓一名戰地記者,包括武器運用的訓練長達數年等,香港資源上及支援上都不太可能實現。

有人說,做記者五年便是大限。若待遇問題,社會環境不變,記者人數會否愈來愈少呢?岑仔及表妹在記者離開前,半開玩笑:「做五年夠經驗可以升採訪主任了!」

 

1997年7月1日回歸一刻,岑蘊華在灣仔會展外的示威區採訪,當局以貝多芬音樂掩蓋示威聲,而當時的主播是現任無綫助理總經理、新聞部一哥袁志偉。(無綫新聞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