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失誤】廣華醫院驗出腦瘤年半無通知 病人遲醫變半身無力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廣華醫院病人李樹良於兩年前暈倒入院,接受腦部電腦掃描後,他稱獲醫生告知「腦部正常」後出院。惟去年9月自費檢查時竟發現腦有腫瘤,妻子花約3,000元向廣華醫院追查,揭發原來早於一年半前,院方的掃描報告早已發現他患上腦膜瘤,但無通知他們結果,亦一直無提醒要回院覆診。
治療延誤一年半,李樹良的腦膜瘤體積增大了一倍。他去年10月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後,半邊身體無力,疑因手術令腦部的神經線損壞。
廣華醫院發言人回覆查詢時,僅指醫生曾懷疑病人有瘤,但「內科及老人科未就情況安排進一步跟進」。據了解,一般而言若病人的掃描報告有異樣,會盡快聯絡病人並安排覆診,今次事件是由於內部溝通有誤,無人跟進,致令有關報告「失蹤」達一年半才重見天日。

李樹良手術後半邊身體無力,需坐輪椅,由太太全天候照顧。(陳倩婷攝)

找私家醫生檢查心臟​證正常 無回院覆診

2005年,李樹良第一次發現左側橋小腦角腦膜瘤,當時已切除該良性腫瘤。至2017年1月,他因暈倒被送到廣華醫院,獲安排接受腦部電腦掃描,醫生准他出院時。他引述醫生當時說,他的腦部正常,但擔心其心臟有問題,着他於半年後回院檢查心臟功能。

李樹良理解為醫生已檢查他的腦掃描報告,且無異樣,因此他自行找私家醫生檢查心臟,結果正常,他遂無回院覆診,亦無再接到來自廣華的通知。

但一年半後,即去年9月,私家醫生為李樹良檢查時發現腦部有腫瘤,他再到廣華照磁力共振,確定左側橋小腦角有腦膜瘤,先後做兩次手術切除,惟腫瘤屬半惡性,已擴散至小腦及腦幹,術後需靠再接受電療。

花約三千元才取得病歷 揭廣華醫療失誤

李樹良其後分別到黃大仙醫院及瑪嘉烈醫院接受復康治療及30次電療,輾轉之下獲告知,原來2017年的腦掃描報告已照出腦部有腫瘤,李太花費約二、三千元從廣華醫院取得相關病歷才驚悉事件真相。

(香港01製圖)

報告「放櫃桶底」一年半 院方反指病人無如期覆診

廣華醫院發言人書面回覆《香港01》查詢時指,病人2017年接受腦掃描後,醫生初步懷疑病人腦膜瘤復發,向放射科醫生尋求評估報告。但院方回覆中未有透露該份放射科報告的去向,為何發現有腫瘤後無再主動接觸病人,僅指病人無如期覆診,以及承認內科及老人科病房亦未有作進一步安排。

廣華醫院發言人又稱,於2018年病人入院時,已向家屬解釋2017年的腦掃描報告,確認病人腫瘤復發。院方指會審視病人檢查報告的流程,並在「臨床資訊管理系統」中加入重要放射科檢查報告提示。

消息人士:內部溝通「甩咗」 無跟進報告

消息指,醫院一般會在確定病人沒有急性住院需要的情況下讓其出院;若病人的掃描報告不尋常,會聯絡病人盡快回院,同時會要求放射科醫生寫評估報告。

今次事件中,據了解放射科醫生有完成評估報告,但內部溝通過程中「甩咗」,院方無人致電病人,該份報告最終未能與病人「聯繫」上。

廣華醫院回覆查詢時無正面認錯,亦拒絕透露無跟進病人掃描報告的原因。(資料圖片)

手術後左邊身無力 病人妻子:佢終身殘廢

54歲的李樹良自去年底接受手術切除腦膜瘤後,失去平衡力,左邊身體用不到力,左手無力提物件,左邊面部肌肉亦失去功能,左眼閉合不全;行路時需靠輔助架一步一步走,說話的語速緩慢,需要太太全天候照顧。

李太引述有醫生指丈夫病情不樂觀,「可能永遠都會係咁」,她無奈說:「講得衰啲係終身殘廢。」

李樹良不時雙手互握,以減輕左手顫抖的情況。(陳倩婷攝)

要求院方承擔責任並道歉 免再有人受害

丈夫病情延誤足足一年半,李太感歎最可悲的是「錯失治療的黃金機會,而且唔係自己放棄,我無得揀」。她曾多次向廣華醫院的醫生查詢丈夫的腫瘤何時發現、為何院方2017年的報告無照出腫瘤,但她指醫生只含糊其辭,辯稱「腫瘤生長得慢」,又不斷將責任歸咎於病人沒有按時回院覆診。

李太表示,若丈夫真的如醫生所言心臟有事,待半年後才可覆診是太慢。她質疑有醫護涉隱瞞病情,促請廣華醫院承擔應有責任,並就事件道歉,並促院方盡快檢討掃描後的跟進機制。

李樹良強調,當日做掃描後醫生僅懷疑其心臟有問題,並指腦部正常。他直斥今次事件醫院嚴重過失,亦令其身心遭受難以修補的傷害,但院方的書面回覆隻字不提道歉,實在令人失望。

醫返我就好,你畀幾多錢我都無用。
醫療失誤苦主李樹良
熱愛運動的李樹良,現時只能緩慢移動。(陳倩婷攝)

家庭收入大減 妻子患乳癌 醫療開支全賴積蓄

李樹良熱愛戶外運動,曾登上香港「三尖」之一的蚺蛇尖,閒時亦會游泳,上山下海無一不精。曾擔任多間高級酒店的行政總廚的他,理想是為長者設計健康又可口的菜式。遭逢此巨變後看似未能完夢,不過他仍未氣餒,向記者表示會勇敢面對病情,深信身體會愈來愈好。對於廣華醫院,他僅得一句感受:「醫返我就好,你畀幾多錢我都無用。」

自出事以來,李生一家已花費約十多萬元治療,李太亦患入侵性乳癌,現時仍需服藥,她發病後月入大減,由每年「交稅都交25萬」,跌至現時僅萬多元,二人全靠積蓄應付開支。李太每日都會帶丈夫去做針炙,只盼丈夫可重拾自理能力。

病人組織:當局應檢討整個通報病人機制

跟進今次醫療投訴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最理想是病人出院前已有相關掃描報告結果,但今次事件中,院方在發現報告有異樣後,無主動聯絡病人跟進,致令病情延誤。他續指,若可以提早年半發現病人有腫瘤,病情未必會像現時般嚴重。他直斥醫護不肯承認錯誤的態度要不得,現存問題難以改善,促請醫管局應檢視整套通報機制,避免同類事件再在其他醫院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