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 2019】中醫生倡社區中醫納公營 宏觀、微觀中西醫相輔相成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2019年中學文憑試(DSE)核心科目筆試將於4月1日開始,部分考生或會以入讀醫科為奮鬥目標,選擇中西醫故然涉及的範疇不同,然而面對醫療壓力或多或少有相類似。
本港目前正值冬季流感高峰期,突顯公營醫療服務超負荷問題。5名中大中醫學院四年級學生早前參加政策游說比賽,探討如何借助中醫專業紓緩公共醫療體系的壓力,建議政府應將全港18間社區中醫教研中心,納入公營醫療系統,以及推行公私營中醫診所合作,讓中醫業界協助紓緩現時醫療困局。
有中醫學生認為,中醫擅於治療長期病痛,西醫擅於微創手術,兩者為宏觀及微觀之分,亦應能相輔相成;而就讀中醫課程的最困難之處,則是在入學初期,必須放下高中課程的理科觀念,轉換成中醫的一套哲學概念。

中大中醫學院臨床部副主任梁晶(中)表示,整套中醫哲學理論與中國文化有關,與傳統理科概念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有志入讀的考生,需對中國文化有一定興趣。(歐嘉樂攝)

醫護壓力大,究竟該怎樣解決?由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四年級學生謝智勇、周艷秀、梁煒琦、王淑芬及陳皓天組成的五人團隊,奪得《策掂 - 傑出政策人大賽2018》大專組冠軍。

團隊提倡,香港長遠應成立中醫藥管理局,建立認可私營中醫名單;政府亦應將全港18間社區中醫教研中心,納入公營醫療系統,以及推行公私營中醫診所合作,讓中醫業界能更有效地輔助以西醫為主的醫療制度,紓緩現時醫療困局。

中醫宏觀 西醫微觀

坊間不時有人將中西醫互相對比,對於兩者的「微妙關係」,團隊成員陳皓天形容:「中醫是較宏觀,西醫則較微觀。」他認為,雖然中西醫同樣是醫學,但由於兩者涉及不同理論概念,立志讀西醫的學生若改讀中醫,感覺上可能會有落差。

中大中醫四年級學生陳皓天形容:「中醫是較宏觀,西醫則較微觀。」(歐嘉樂攝)

因中三扭傷腳接觸中醫 中醫生而由選讀西醫轉為中醫

隊長謝智勇認為,兩者涉及不同理論,很難簡單套用西醫理論解釋中醫,反之亦然。但他同時認為,中西醫能相輔相成,例如中醫擅於治療長期病痛,西醫擅於微創手術,雙方能分工合作,達至最佳療效。

談及讀中醫的初衷,謝智勇直言,中三時曾以入讀西醫為目標,但他某天在打籃球期間扭傷腳,家人隨後帶他看中醫。經過三劑藥療程後,謝的腳傷大致痊癒,他因而對中醫專業留下深刻印象,亦促使他決定入讀中醫課程。

就讀中醫課程的其中一項困難之處,便是思維模式、理論的轉變。團隊成員周艷秀憶述,在入學初期,她首先要放下中學時期的理科概念,轉換成中醫的一套哲學概念。她又引述任職物理治療師的兄長指,「(對比中醫)西醫有啲嘢係做唔到。」

謝智勇(右)認為,中西醫能相輔相成,例如中醫擅於治療長期病痛,西醫擅於微創手術,雙方能分工合作,達至最佳療效。(歐嘉樂攝)

中大中醫學院臨床部副主任梁晶解釋,由於整套中醫理論,與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概念存在一定差異,其哲學理論實際與中國文化有關。因此,她認為有志入讀中醫課程的中六畢業生,需要對中國文化有一定興趣(見另稿),因此他們不會只取錄純理科生,對中醫及中國文化感興趣的文科生同可報讀。

學針灸要先拮自己

謝智勇則認為,針灸科目是相對困難,他笑言:「學針灸時,一開始要先拮自己,掌握穴位、手法。因為學習初期未太掌握,所以經常會拮痛自己。」

另一成員梁煒琦指,中醫學生需要在「無言老師」的輔助下,學習解剖、理解神經穴位。她直言,由於從未接觸過遺體,初期會感到緊張及害怕,惟後來明白大家都是本着莊嚴、尊重的學習態度,逐漸消除恐懼,同時十分感激「無言老師」的無私付出。

五人團隊憑「探討如何借助中醫專業紓緩公共醫療體系的壓力」研究議題,奪得《策掂 - 傑出政策人大賽2018》大專組冠軍。(資料圖片)

回想參賽 游說羅范椒芬最棘手

談及《策掂》比賽過程,隊長謝智勇憶述,團隊在約4個月時間內,游說過11位與政府政策、醫療範疇或中醫政策相關的持分者,當中包括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政治助理鄭守崗、保險界立法會議員陳健波等。

謝智勇直言,11名持分者當中,以羅范椒芬的游說工作最棘手。謝形容,羅范椒芬熟悉政府運作,對政策有一定看法,因此團隊需要清晰說明其主張與現行政策的分別。

中大中醫四年級學生謝智勇(前排左)、梁煒琦(前排右)、王淑芬(後排左一)、陳皓天(後排左二)及周艷秀(後排右一);中大中醫學院臨床部副主任梁晶(後排右二)。(歐嘉樂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