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殺魚元兇?養魚戶呻水質差惹病菌 漁護署反指香港水質已轉好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香港曾是漁港,但近年不少漁民大呻養魚難,由魚苗養育成大魚,至少死了一半,看不到漁業前景。
政府早前建議收緊魚排續牌條件,提出魚籠面積不小於魚排面積七成、魚場須達到每平方米10公斤的最低養殖密度等要求,觸發一批養魚戶走出來開記者會反對,直斥政府逼上絕路。張全(全哥)是其中一位反對者,嘆言30年前漁業風光的年代,一年靠賣魚淨賺一二百萬元,但近年本港水質轉差,去年買兩萬條沙巴龍躉魚苗,現只剩三十條,言談間多次提到「漁護署幫我哋唔到」。
不過,漁護署認為「香港水質一直轉好」,解釋指部分外地魚苗帶有過濾性病毒,以及養魚戶餵飼含菌雜魚,才是致命元兇。

政府早前表示,本港931個持牌養殖場中,低產值或閒置的養殖場達7至8成,有部分魚排只養幾條魚,情況並不理想。(歐嘉樂攝)。

根據漁護署資料,本港去年共有931個持牌養殖場,但全年生產只有約850公噸活海魚,較2009年的1,437公噸急跌約4成。為推動漁民積極養魚,減少魚排閒置情況,政府建議收緊魚排續牌條件,包括規定魚排面積須與牌照指定面積相同、魚籠面積不小於魚排面積七成、以及魚場須達到每平方米10公斤的最低養殖密度。

漁護署新招,殺不少養魚戶一個措手不及,大呻「難以達標」。養魚三十載、在滘西灣擁有四萬平方呎魚排的全哥說,漁業風光的年代,養魚面積達八九成也不是問題,皆因水質好、找魚餌方便,「隨時一攞就係幾百箱」,魚的存活率也高,「一年可以搵一兩百萬,風光時可以買到兩層樓」。好景不常,政府在2012年底起禁止在本港水域拖網捕魚,一個個紅潮、天災、水質等因素影響,大批魚苗相繼死亡,每年虧蝕同樣以百萬元計,全哥不禁拋下一句「心灰意冷」。

全哥說,近年養魚難,皆因本港水質轉差、死魚不斷發生,直言「做到心灰意冷,唔想做」。(歐嘉樂攝)

1.水質:相當差 vs. 一直轉好

「呢幾年水質相當差,一年買四五萬條魚苗返嚟,一半都養唔到,冇咁多本錢放落去」,全哥對水質轉差的結論,源於原本清澈見底的海水不復見、死魚不斷。他舉例說,四年前購入30萬條黃立鯧,突然每朝魚排浮現一、兩千條死魚屍體,最終損失數十萬元。漁護署當時派出獸醫診症,對方也承認香港水質太差,「蟲入咗腸,條魚無得醫,最好你唔好養」。全哥無奈地說「我哋唔係唔想養,我哋係好想養,有錢賺點解唔做?但水質實在太差!」最後魚也越養越少。

朱振華稱香港水質一直轉好,認為魚苗及飼料問題才是殺魚元兇。(周景文攝)

漁護署高級漁業主任(水產養殖)朱振華卻認為,「香港水質一直轉好」,解釋指署方每年派員到不同魚類養殖區抽取超過3,000個海水樣本,監察水質變化;又在部分養殖區安裝實時水質監測系統,如偵測到異常情況,會盡早向養魚戶提供預警。

他認為,令漁民有水質轉差的錯覺,其中一個原因是從外地購買帶病的魚苗,「經過運輸受壓,到香港時已經發病、死亡」,例如石斑類魚苗常見虹彩病毒,建議漁民先向魚苗供應商索取樣本,寄至漁護署接受免費病毒測試。另一致命原因,朱振華認為是餵飼帶病原體的雜魚。他說,雜魚本身沒有經過消毒,加上被倒入魚籠後,有近兩至三成未能被海魚進食,剩餘的雜魚沉到水底,影響魚排水質。漁護署也曾出刊物解釋「雜魚含水量高(約70%), 沒有妥善冷藏的雜魚容易滋生大量細菌或寄生蟲 , 而且雜魚的脂肪容易氧化變壞,令養魚生病,甚至死亡 」。

全哥傾向用雜魚餵飼,認為肉質更佳,吸引不少回頭客光顧。(歐嘉樂攝)

2.飼料:難買雜魚 vs. 魚糧品質穩定

養魚戶愛用雜魚餵飼養殖魚,認為可令成魚肉質更佳,但自從港府禁止拖網捕魚後,覓食成為一個難題。全哥說「冇魚餌,就養少咗,𠵱家需要時call人去捉,再搵夥計去香港仔、筲箕灣收貨,變相功夫增加、成本增加、時間長咗。」

沒有雜魚,可用魚糧取代?全哥嘆言,魚糧價格是雜魚四、五倍,多數在休漁期(五至八月)才使用魚糧,為節省成本只能一星期餵飼一次,「我邊圍到皮?無辦法下只能減少養飼」。

生意人注重成本控制,朱振華則認為,如果雜魚兩至三元一斤,需七至八斤才可換取一斤成魚,而魚糧十多元一斤,但可能一至一點五斤已可換取一斤成魚,「唔可以用表面價格推算成本」。他又指,雜魚每次的質素、狀況都不一,但顆粒魚糧保質期較長,有固定配方供應營養給不同大小、品種的魚,令其質素穩定,增加買家選購信心。

養魚成果容易受天氣影響,全哥說去年八月買了兩萬多條沙巴龍躉魚苗,現在只剩下30條,苦笑說「死光了!」(歐嘉樂攝)

3.紅潮:避紅潮被勸返 vs. 航道危險

每當遇上紅潮,養殖海魚的漁民多是損失慘重,全哥也經歷過,「一次紅潮,魚幾乎死得七七八八」。雖然漁護署有進行定期紅潮監察,但他不信任,直言「要靠自己,唔可以靠漁護署」。有一次他希望拖走魚排避開紅潮,卻被勸返,「又話我過晒界,又話我唔喺個養魚區,要返轉頭」,面對養魚越做越難,他淡淡說了一句「已經做到心灰意冷,唔想做」。

朱振華解釋,定期到魚類養殖區採集海水樣本,監測浮游植物情況,有需要時以手機短訊向養魚戶發出預警報告,但承認「紅潮係自然現象,難100%監察到」。當出現紅潮,他指漁民可考慮預先收成魚苗,也可透過漁護署與海事處溝通後,再由署方人性化地建議他們可把魚排搬去什麼地方暫避,強調如漁民自行移至主要航道,十分危險,也不能把魚排拖入保護區。

港府容許養魚戶在其魚排上經營休閒垂釣業務,面對政府突然修例規限養殖數量,有養魚戶斥政策混亂。(歐嘉樂攝)
+3

4.休閒漁業:副業幫補 vs. 養殖為主

2002年起,港府容許養魚戶在其魚排上經營休閒垂釣業務,目前共有11個魚類養殖區、共41名持牌人參與,更有人停止養魚,全力發展休閒垂釣。全哥在15年前也把半個魚排發展休閒垂釣,作為副業「幫補下」,剛開始起步年賺四五十萬,但近年開始沒落,靠夏天周末賺多個零錢。生意難做,他希望「政府唔好修例,讓我哋自生自滅,最好係政府(用錢)收返魚排,大家都皆大歡喜」。

朱振華表示,政府當年推動休閒垂釣,希望「漁民以養魚養主,多一個副業賺額外收入,從來唔係發個養殖牌去做休閒垂釣」,重申目前仍在諮詢階段,未有定案,但指政府目前無意收購魚排。

面對漁業不如當年風光,甚至需要發展休閒垂釣幫補生計,全哥嘆言心灰意冷,當年的光景已回不去了。(歐嘉樂攝)

魚排大辯論:政府求增量  漁民憂虧本

全哥說,養魚業正在走下坡,政府突然拋出收緊魚排續牌條件建議,等同「趕絕漁民」,建議政府先實驗成效,讓養魚戶估算每條魚成本、人手開支、售價等,否則貿然大量投資,最後還是虧損得焦頭爛額。

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將於下周二(2日)召開特別會議,邀請漁民代表就新養殖標準建議發表意見。朱振華表示,收緊續牌要求原因是要活化漁業,令目前八成非活躍魚排重新投入運作,「魚排係好寶貴公共資源,(署方)有責任令資源得到善用」,即使養魚戶日後未能達標,署方也會提供支援及時間協助。

本地魚,如何達至可持續發展?(歐嘉樂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