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小組18項建議 倡增津貼支援幼稚園家教會 拒設專職教師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家校合作及家長教育專責小組去年發表諮詢文件,並於同年9月14日完成收集公眾意見。小組今日(29日)向教育局提交檢討報告,共提交18項建議,當中包括增加幼稚園家教會的成立津貼、推出「正向家長運動」、職場家長教育課程等。

(資料圖片)

應教育局的邀請,專責小組於2017年12月成立。其間,小組參考本地及其他地區推廣家校合作和推行家長教育的情況,以及本地有關的研究,同時檢視本地大專院校和非政府機構提供的家長教育課程及活動。

小組去年7月發表諮詢文件,曾提及當局應採取多元及創新的方式,推行家長教育,包括網上學習課程及職場的家長教育課程。小組今日提交的檢討報告亦有囊括相關建議,強調小組提出的方向、策略及改善措施,在諮詢期間廣泛獲得支持。

現時,近三分之一的幼稚園已成立家教會,全港已成立家教會的資助中小學、幼稚園總數約1,400所。

專責小組建議,當局應採取多元及創新的方式推行家長教育,包括網上學習課程及職場的家長教育課程。(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倡增加幼稚園家教會的成立津貼和經常津貼金額

專責小組表示,理解幼稚園的人力資源相對較少,令大部分幼稚園對成立家教會有擔心和顧慮,但小組認為幼稚園成立家教會,可以更有效推廣家校合作及家長教育。小組建議,當局應增加幼稚園家教會的成立津貼和經常津貼的金額,吸引更多幼稚園成立家教會。

報告引述有意見認為,需要在學校設立專職教師,統籌及推行有關家校合作及家長教育的工作。專責小組回應指,現時推動家校合作的工作主要由學校家教會的家長及全體教師負責,發揮團隊合作的效果;如設立專職教師統籌相關工作,預計其工作性質及工作量,未必適宜開設一個獨立的職位。

另外,專責小組在報告中表示,部分家長或會過分重視子女的學業表現,而忽視子女在其他方面的發展,令子女誤以為優秀學業表現便是個人成就的全部;家長過高的期望及朋輩之間的比較,亦可能為家長及孩子帶來沉重壓力。

家校合作及家長教育專責小組發表檢討報告。

小組相信,要幫助家長改變固有觀念,家長教育及公眾教育同樣重要,因此建議推行全港性的「正向家長運動」,並需長期及廣泛地推行數年。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回應指,當局會仔細研究報告內容及建議,以採取合適的跟進工作及循序漸進地落實可行的建議,惠及不同需要的家長和學生。

家校合作及家長教育專責小組提出的18項建議

提供更多資源,增加給予學校及家教會「家校合作活動津貼」的津貼額;
增加家教會聯會申請「家校合作活動津貼」的活動數目,並設立新的津貼項目,供家教會聯會合辦聯區的家長教育活動;
增加幼稚園家教會的成立津貼和經常津貼的金額,鼓勵更多幼稚園成立家教會;
加強宣傳和教育,協助幼稚園及其辦學團體進一步了解設立家教會的程序和相關事宜;
委託大專院校或非政府機構制定家長教育的課程架構或課程指引;
向教師提供短期培訓課程,加強教師對調解、家校溝通及推動家校合作和家長教育等各方面的技巧;
發展家長教育網站「家長智Net」,使成為更普及的家長教育學習平台;
推出「正向家長運動」,透過不同的平台宣傳「正向家長運動」,以「正向家長運動」為主題,製作短片及文章;
為幼稚園和公營學校提供津貼,推行「正向家長運動」下的校本活動;
委託非政府機構進行外展宣傳活動,例如於公共屋邨、商場或街市等,舉辦攝影、遊戲、藝術等多元化的活動,以廣泛接觸更多不同背景的家長,推廣「正向家長運動」;
根據政府制定的家長教育課程架構或課程指引,建議教育局委託大專院校或非政府機構設計和舉辦有系統和實證為依的家長教育課程,對象包括一般父母、祖父母、單親家庭的家長,以及有特殊學習需要、非華語、新來港和經常缺課的學生家長;
鼓勵或委託大專院校進行各項有關家校合作及家長教育的研究;
委託非政府機構定期在不同區域就各種主題提供免費的家長講座/工作坊,對象包括一般父母、祖父母、單親家庭的家長,以及有特殊學習需要、非華語、新來港和經常缺課的學生家長;
委託大專院校或非政府機構研發及提供家長電子學習課程,讓家長透過電腦或手機自學;
優化專為父親、母親、祖父母及單親家庭的家長而設計的課程,以涵蓋不同家庭崗位的成員,以配合他們在培養兒童方面的需要;
委託大專院校或非政府機構為有特殊學習需要、非華語、新來港、經常缺課的學生家長優化切合他們需要的家長教育;
委託大專院校或非政府機構設計及提供專為在職家長而設的職場家長教育課程;
透過媒體(例如政府宣傳短片)鼓勵公司參與職場家長教育課程,並可嘗試與其他促進企業社會責任計劃的機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