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醫療資訊】「GPS」舒適抽組織 準確診斷肺陰影

撰文:客戶來稿
出版:更新:

「照肺」發現陰影,許多人都會作最壞打算,在慌亂間立即向腫瘤科醫生求助。不過,除了肺癌,肺炎、肺結核、真菌感染等因素都可能導致陰影,若要對症下藥,必先經過準確的診斷。港怡醫院近日引入實時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技術,既能彌補舊有診斷方法的不足,也提高患者得到準確診斷的機會,讓他們及早接受適切的治療。

傳統支氣管鏡易「盪失路」

港怡醫院呼吸系統科名譽顧問醫生溫志堅解釋,支氣管鏡是一種內窺鏡檢查,儀器可進入氣管和支氣管,抽取組織、痰液、分泌物等作病理化驗。不過,傳統支氣管鏡有一定限制,或影響診斷的準確度。

「除中央氣管外,肺部周邊還有很多狹窄細小的分支,但傳統支氣管鏡有一定的粗度,目前最幼的管道直徑也有3.1毫米,未必能進入這些小氣管;此外,氣管分佈錯綜複雜,支氣管鏡即使能進入小氣管,也有機會『迷路』。因此,傳統支氣管鏡未必能到達位於周邊氣管的病灶,取得的樣本亦未必足以斷症。」

溫醫生解釋:「氣管分佈錯綜複雜,支氣管鏡即使能進入小氣管,也有機會『迷路』。」

抽針、手術風險高

如病灶位於支氣管鏡無法到達的位置,以往醫生可能會安排穿刺活檢(即抽針),或外科手術以取得樣本,但這兩種方法風險頗高。

「在電腦掃描引導下抽針,可準確地取得接近胸腔和周邊氣管的組織,但引致流血、氣胸等併發症的風險高達10%至25%,由於此法風險較高,即使患者兩邊肺部都有可疑,仍不能同時抽針,不然或會引致生命危險,但多次抽針不但不便,也可能延誤診斷;至於以手術取得樣本,雖然直接、準確,但須全身麻醉、切開胸膜,是一個正式的大手術,也有一定風險。」

「GPS」準確抽組織

現年60歲的胡女士(化名)在最近一次身體檢查中,發現兩邊肺部的周邊氣管都有類似磨砂玻璃的陰影。這個個案的棘手之處,在於此類陰影細胞含量較少、形狀接近平面,加上影響兩邊肺部,不適合作抽針檢查;此外,若只有一邊陰影為癌腫瘤,可以手術作根治性治療,但若兩邊陰影皆是癌腫,則須進行系統性治療,治療策略截然不同。

醫生評估後,決定為胡女士進行實時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檢查。溫醫生解釋,肺部有如一幅地圖,氣管就是縱橫交錯的街道,電磁導航支氣管鏡則類似GPS:「檢查前,患者須先接受電腦斷層掃描,電腦軟件會觀察和分析肺部結構和氣管分佈,電腦軟件看到『地圖』後,就會規劃支氣管鏡的『路線』。進行支氣管鏡檢查期間,電磁導航能感應支氣管鏡的位置,並根據路線準確地到達可疑位置,此外,管道直徑只有2毫米,可進入較小的氣管取組織。」

電磁導航能感應支氣管鏡的位置,並根據路線準確地到達可疑位置。

以上技術面世時,支氣管鏡必須跟著預先規劃的路線進入氣管,最近則加入實時監控技術,如預計路線與實際情況有所出入,也能馬上作出修正。實時電磁導航支氣管鏡的成功率約為八成,與抽針相約。「電腦掃描未必能如實反映肺部中的『路線』,例如呼氣時,氣管會收縮,電腦掃描可能就會認為『此路不通』,實時技術的好處是,如果檢查中發現更好的路線,可立即『改路』。」

安全舒適抽組織

接受檢查前,患者除了關心其準確性,還有相關風險和舒適度。溫醫生表示,電磁導航支氣管鏡出現併發症的機率小於1%,因此不須如抽針般分開檢查兩邊肺部。檢查期間,患者須接受監察麻醉,過程中甚少感到痛楚或不適,故相對舒適。

胡女士接受檢查後,證實其中一個陰影帶有癌細胞,另外一個則由發炎引起,屬於早期肺癌,其後將她轉介至外科醫生進行手術,目前康復進度良好。

溫醫生表示,在電磁導航引領下,支氣管鏡可到達較周邊的小氣管,精準地取得組織。

肺癌治療曙光

溫醫生補充,醫學界正研究以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治療肺癌的可行性。目前,已有個案利用導航式支氣管鏡,到達體積較小的肺癌腫瘤,並進行消融術,成功消除癌腫,其造成的創口較小,出現併發症的機率亦較低。意味著身體狀況欠佳,無法承受手術的早期肺癌患者,日後或可以此方法消除腫瘤。

了解更多: https://gleneagles.hk/tc/ 

*資料及相片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