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近95%小學教師上課仍有用教育電視 認為有保留價值

撰文:鄧穎琳
出版:更新:

由香港電台製作的教育電視(ETV),是不少土生土長香港人的共同回憶。審計報告在去年底批評ETV內容過時、製作成本高、收視率低,教協今日(13日)發佈調查結果,指近95%受訪小學教師仍有在正式課堂上使用ETV教學,並認為有需要保留ETV。至於表示甚少或不使用ETV教學的教師中,逾8成人解釋不播ETV是因為課堂時間不足。
有小學教師形容ETV是「刻板教學中的調劑」,亦是教學的「良好伙伴」,能貼合教學課程主題,鞏固學生學習基礎、增加學習誘因。對於審計報告指港台2017/18年度ETV每小時製作成本達158萬元,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認同應降低成本,對探討ETV外判持開放態度。

(鄧穎琳攝)

教協今年1月中至2月底以問卷形式訪問約656名小學教職員,當中約71%為主任級以下教師,約23%為副校及主任,整體超過九成人認同ETV能提供有用的學與教資訊。但調查發現,「經常」及「有時」在正式課堂上使用ETV輔助教學的教師數目,合共只佔約六成,而「甚少」及「從不」使用ETV的受訪者分別佔約32%及5%。

83%甚少或從不在正式課堂使用ETV的受訪者解釋,不播ETV源於課時不足。

小學教師:ETV是「刻板教學中的調劑」

教協理事兼小學教師黃慕儀指,小朋友多喜歡看電視,而教育電視由官方斥資製作,教師能放心使用毋須擔心版權及用語,節省尋找及自行剪接片段的時間,形容ETV是她教學的「良好伙伴」,亦是學生接受「刻板教學中的調劑」。她強調自己任教的常識、英文及電腦科課堂中,亦有使用ETV配合教學。

至於另一名教協理事兼小學教師羅英翔亦表示,雖然ETV部分資料過於陳舊,「濫藥仍在用10多年前的數據及資料」、STEM為題的片段為成功學校個案,難吸引學生,但認為ETV仍是紙本教科書以外的良好教材。任教小學中文科及常識科的他舉例指,平時難帶小朋友親身到戶外找盧文氏樹蛙,亦較少有貼近香港課程、準確且以粵語為主要語言的網上資源。

常識科教師:盼以ETV與YouTube、抖音抗衡

他又稱,多年前製作的「細菌大王」至今仍深受學生歡迎,增加學習興趣及誘因。而現時社會提倡少家課,故他會提醒家長為學生下載ETV APP,並設計工作紙供學生在長假期收看後完成,希望與YouTube及抖音抗衡,讓學生可較輕鬆地看片段鞏固學習。

羅英翔及黃慕儀均希望ETV網頁分類更清晰,亦宜定期更新及改善節目,如在吸煙禍害課題中加入「電子煙」。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認為,調查可見小學ETV有需求及價值,不少教師反映源於課時不足才未能播放ETV,促審計署應更深入了解更多才公開報告。他期望政府未來增加製作小學程度的節目,加強ETV的互動性,並考慮非華語學童需要,加入英文字幕等功能。

教育局:會檢討定位及製作

教育局回覆指,仍在檢視學校教育電視節目的定位和製作,並會與香港電台進行商討及跟進,例如合作模式等。局方又指,一直以外判形式,發展其他不同種類的多媒體資源,會研究進一步增加外判製作節目和其他多媒體資源,並加強向學校推廣靈活而有效地運用教育電視多媒體資源,配合電子學習新時代。教育局又指,教育電視推出多年,學界觀看模式出現轉變,如學生可透過互聯網觀看教育電視資源,將進一步檢視如何能更準確地反映教育電視資源的真實使用情況。

港台發言人亦指,一直就學校教育電視節目與教育局保持緊密溝通,未來亦會繼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