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湖墟污水廠升級 每日可處理4萬立方米三級水 減低污染后海灣

撰文:張嘉敏
出版:更新:

本港有多個污水處理廠,惟現時只有昂坪污水處理廠達至三級處理的水平。為應對未來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人口增長、提升排出的污水水質,石湖墟污水處理廠正分階段進行擴建工程,目標於只有新增兩成半的土地下,將污水處理量提升一倍。
當中首階段的工程已於本年完成,渠務署透過兩種新技術處理污水,令現時每日處理的10.5萬立方米的污水中,約四成即4萬立方米可提升至三級水。署方指,三級水不僅能令污水中的懸浮固體含量下跌兩倍,更可以有效減低排放的污水對后海灣造成污染。

首階段的工程包括更新現有的生物反應池。(洪嘉徽攝)

由1984年起啟用的石湖墟污水處理廠佔地約9.4公頃,為一所二級污水處理廠,主要為粉嶺、上水及鄰近地區的居民提供污水處理服務。現時該廠主要以傳統活性污泥法處理污水,先後由生物反應池及沉澱池隔走污染物;不過傳統做法較為需時、處理的污水量較少,而沉澱池亦佔用較多空間,故未能應付新界東北日益增長的人口。

薄膜生物反應器內,以約40納米的薄膜過濾污染物;首階段工程增設2,200個相關的組件。(洪嘉徽攝)

渠務署於擴建工程中加入兩種新的污水處理技術,包括薄膜生物反應器(MBR)及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MBBR),盡量利用最少的空間處理更大的污水量。渠務署機電工程師梁志滔稱,薄膜生物反應器(MBR)先使用生物反應池將污水達至二級水平,然後再以薄膜生物處理器組件取代原有的沉澱池,利用遍布組件、僅40納米的微細孔洞過濾污染物。至於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MBBR),機電工程師唐綺薇形容為密集式污水處理技術,透過體積微細的生物膜載體供微生物依附生長,減少反應器的佔用空間。

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MBBR)內放置生物膜載體,利用其表面面積讓微生物依附。(洪嘉徽攝)

污水處理量增一倍 懸浮固體跌兩倍

他們續稱,石湖墟的擴建工程僅新增約2.5公頃的土地,但透過上述的兩種技術卻可以將污水處理量由9.3萬立方米,提升至19萬立方米;意味著擴建完成後可以處理多一倍的污水,並可以滿足約60萬人口的需求。同時因應日後排出的污水將增多,為減低對后海灣水質的影響,署方有必要減少水中污染物的含量。梁志滔指出,若沿用傳統的沉澱方法過濾污水,只能夠達至二級標準,即每公升水含有約30毫克的懸浮固體;而使用新的技術則可令懸浮固體含量降至每公升僅10毫克,達到三級標準。他續稱,新科技雖涉及較高成本,但料日後每立方米的污水處理成本仍然會較現時昂坪處理廠的低2至4元。

+1

首階段約四成為三級水

現時石湖墟污水處理廠已完成首階段的擴建工程,當中將一個原有的沉澱池拆走,並利用同等大小的空間,增設2,200件薄膜生物處理器組件。於新技術下,每日處理的污水量由以往2萬平方米增至4萬立方米。整個擴建工程將逐步完成,下階段目標於2022年能將三級水含量提升至4萬立方米,而至2025年則能達至10萬立方米,並會分階段將當中的5.65萬立方米供給水務署作再造水之用。最終於2034年完成工程,屆時石湖墟處理廠將提升至三級處理水平。

唐綺薇稱,因應日後不同的新發展區,署方或有更多重建及擴建工程。(洪嘉徽攝)

除石湖墟污水處理廠外,同於1984年啟用的元朗污水處理廠同樣計畫改建。唐綺薇稱,因應區內日後的人口增長,及對后海灣將帶來的污染,署方正研究將處理廠清拆重建,並引入上述的新技術,希望將污水處理量由每日7萬立方米增至10萬,並同時將水質提升至三級水平。他們現時正就工程作估算,其後將會到立法會申請撥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