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港醫】醫生人手規劃 02年香港做錯甚麼、新加坡做對甚麼?

撰文:張美蘭
出版:更新:

醫生人手不足以應付人口變化,是不少國家和地區都面對的難題,面對香港醫院逼爆,有人羨慕新加坡,希望借鏡當地醫療制度,解決香港當前的問題。
其實新加坡的醫療人手不足問題,有一段時間比香港好不到哪裏去,這個雙城故事的分水嶺是2002年,當年香港因經濟不景及醫生人手過剩為由,削減醫生人手及醫科學額;新加坡則因應移民增加,而放寬引入海外醫生及籌備建新醫學院,在緩解醫生人手緊張方面急起直追。
事隔十多年後,香港醫生人手緊張愈趨尖銳,新加坡則明顯紓緩,而細看公營醫療機構任職的醫生數目。近年新加坡醫界有66%醫生在公立醫院服務,而香港方面則不足一半,到底香港又如何「追落後」?
(《星洲港醫》系列報道四之四)

新加坡政府因為當地人口增長,自2003年起放寬海外醫生到當地服務。(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宣傳片截圖)

曾經面對醫生人手不足的新加坡,視吸納海外醫生為主要解決方法,利用認可海外院校名單及監督制度,引入外援。在名單內院校畢業的醫生,如獲得新加坡指定醫療機構聘請,不論是否擁專科資格,都可申請有條件註冊在當地行醫,接受二年或四年監督期。倘若他們表現令人滿意,便可獲衞生部轄下的醫藥理事會(簡稱SMC) 考慮批准正式註冊。

據了解,新加坡在1971 年已設立認可院校名單,以免試及監督制度引入海外醫生,早期有73 間海外院校,至1993年增至176間的高位,及後又因擔心醫生供應過剩減至24 間,多年來一直都按實際需要彈性調整。而2002年底,新加坡醫藥理事會年報指出,政府留意到九十年代起移民增加、人口增長,醫療需求會上升,要求醫藥理事會制定更多符合資格的院校加入免試名單,結果認可院校數目復增至71間,至2009年進一步增至158間。

事實上,2002年,是香港和新加坡醫療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在十多年前,新加坡及香港的醫生人口比例,原來非常接近,但現時新加坡的人手緊張情況已紓緩,而公營醫生的比例,新加坡都較香港理想。

在2002年底,新加坡有6029名正式註冊或有條件註冊醫生,醫生對人口比例是1:690。香港方面,截至2002年底有10,731名正式註冊醫生,按當年人口計算,醫生與人口比例是1:628。

新加坡醫生受訓地分類。(香港01製圖)

來到2017年底,新加坡已有13,944名醫生,包括正式註冊、有條件註冊、臨時註冊、暫時註冊的醫生,醫生與人口比例是1:419。即使只以11,059名正式註冊醫生計算,醫生與人口比例仍有1:507。整體醫生當中,8,606 人是非專科醫生,5,338 人是專科醫生。在公營醫療機構行醫的有9,251名醫生,佔整體醫生的66%。

香港在同年則有14,290 名正式註冊醫生,醫生與人口比例是1:519,較新加坡較遜色。根據香港醫管局2016/17年年報,連同駐院實習醫生在內,共有6,164名醫生。至於衞生署的醫生佔整體3%,即400多人。按此推算,公營醫療機構的醫生人數,佔全港註冊醫生不足一半。

為什麼香港醫生與人口比例,會被新加坡比下去呢?海外醫生來港執業,需要考取執業資格試,才能在港自由執業,若以「有限度註冊方式」聘請在公院服務的,亦因工作環境欠理想、事業發展前景有限,而少人問津,對紓緩人手緊張杯水車薪。

↓↓↓兩圖看清 新加坡免試引入海外醫生方法及數量↓↓↓

因此,本港醫生人手新血來源,主要依賴本地培訓,但速度趕不上需求(見下圖)。翻查資料,在新加坡為紓緩醫生人手緊張到處「招兵買馬」之際,2000年起港府錄得財政赤字,遂減少公立醫院醫護人手,醫管局自2002年底推出「自願提早退休計劃」,即俗稱的「肥雞餐」削減人手減省開支。而醫科生學額亦要削減,由原本約330個,由2002/03年度起減至250 個,相隔7年,即2009/10 年度才逐步增加學額至320個,2012/13年度加至420個,至2016/17年加至470個學額。在2019/20年起,醫科生學額增至530個,料於2024/25年度畢業。

香港主要靠本地醫學院增加學額以增加人手,另一邊廂新加坡原本只有一間醫學院,即新加坡國立大學(NUS)楊潞齡醫學院。政府因應本地培訓人數不足,故此除引入海外醫生外,亦籌建新醫學院以培訓醫學人才,分別在2005年成立新加坡國立大學與美國杜克大學(Duke-NUS)合辦醫學研究生院,及2013 年新建南洋理工大學(NTU)李光前醫學院,開始取錄醫科學士。目前,新加坡已有三間醫學院。

香港回歸後,海外受訓醫生回港執業必須考執業試,故此1997年後海外醫生人數銳減,主要依賴本地兩間大學醫學院提供醫生新血。(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截圖)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醫學院是最歷史悠久的醫學院。(NUS網頁截圖)

三所院校當中,NUS楊潞齡醫學院的學額較多,有約300人,至於Duke-NUS、NTU分別自2011年及2018年有首屆畢業生,各有數十人,而NTU 目標是每年培訓150 名或以上醫科生。至2018 年開始,三間醫學院每年收生合共達500人,這批醫生最快在2023年畢業。

此意味,未來數年,香港和新加坡,各自的本地培訓醫生數目將追貼,新加坡在2023年將有500名醫科生畢業,香港則在2024/25年度起有530名新醫生畢業。不過,若計算人口變化等因素後,政府在2017年公布的《醫護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中推算,到了2030年,全港仍會欠缺超過1,007名醫生,在最壞的情況下,醫生人手短缺更可能達1,575名。

【新加坡引入海外醫生免試名單再修改】
隨着本地醫生人數漸增,新加坡已調整策略。今年4月,新加坡衞生部及醫藥理事會(SMC)表示,因本地醫科生將逐漸增加,削減海外指定院校名單數目,由158間減至100間,大減37%。

《香港01》向SMC查詢削減海外認可院校的準則、與被剔出名單的院校畢業生表現是否較差有關,以及有多少海外醫生被延長監督期等。SMC 回覆指,修訂院校名單是考慮多個因素,包括海外大學的世界排名、本地醫療系統需要、以及認可院校畢業生的執業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