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真菌」耳念珠菌抗藥性可高達九成 醫管局加強篩查、消毒

撰文:鄭翠碧
出版:更新:

今年6月底,首次在本港發現有人帶有稱為「超級真菌」的耳念珠菌,其後瑪嘉烈醫院及北大嶼山醫院合共有16名男病人確診為耳念珠菌的帶菌者。
耳念珠菌抗藥性高,限制治療方案及成效,致命率可高達60%,對兩種藥的抗藥性介乎三成至九成。醫院管理局總感染控制主任賴偉文醫生指出,根據統計,約90%耳念珠菌對抗真菌藥「氟康唑」有抗藥性,相對一般念珠菌只有少於10%有抗藥性為高。
不過,賴偉文認為,耳念珠菌在本港的爆發期已完結,公立醫院亦會加強篩查、檢測、消毒等防控措施。

6月24日,本港發現首宗耳念珠菌個案,帶菌者是一名曾到瑞士旅遊的48歲男子,他先後入住瑪嘉烈醫院深切治療部和內科及老人科病房。其後醫管局追蹤篩查與該名病人曾處同一病房的病人,最終在瑪嘉烈醫院及北大嶼山醫院發現多15名帶菌者。中招的16人均為男性,年齡介乎36至92歲,全部只為帶菌者,而沒有受感染徵狀,情況穩定,亦毋須接受藥物治療。

賴偉文稱,耳念珠菌有4個品種,醫管局先為首7個個案進行基因排序,發現全部與「南亞」分支相似,這品種在美國、非洲等地亦十分常見。賴偉文相信,首7宗個案都來自同一感染源頭,首2宗個案未能確定是否外地傳入個案,而其餘14宗就確定為本地感染個案,他指出,傳播途徑為「接觸傳播」,相信主要經受污染的醫療儀器、環境或醫護人員的手部傳播。

本港發現首宗耳念珠菌個案,帶菌者是一名曾到瑞士旅遊的48歲男子,他先後入住瑪嘉烈醫院深切治療部和內科及老人科病房。 (資料圖片)

兩款抗真菌藥抗藥性介乎三成至九成

賴偉文強調,耳念珠菌對抗真菌藥的抗藥性十分高,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統計,約90%耳念珠菌對抗真菌藥「氟康唑」有耐藥性;約30%耳念珠菌對抗真菌藥「兩性黴素B」及少於5%耳念珠菌對抗真菌藥「棘白菌素類」有耐藥性。由於耳念珠菌的抗藥性高,限制了治療方案及成效,受感染者輕則呼吸困難、發高燒,重則會患上心包膜炎、敗血病等,致命率可以高達30至60%。

另外,耳念珠菌難以用一般標準實驗室方法識別,必須使用「蛋白質譜分析儀」識別。賴偉文並指出,一般念珠菌在濕潤環境才能生存,但耳念珠菌就可在乾爽環境如塑膠表面生存數星期,在人體更可存活8至12個月,期間仍有傳染能力。惟他補充,耳念珠菌較易在醫院傳播,高風險病人包括糖尿病人、帶有侵入性導管或醫療儀器的病人等,而在社區造成傳播的風險較低。

賴偉文指,耳念珠菌之所以傳播廣泛,其中一個原因是抗生素、抗真菌藥被濫用。 (鄭翠碧攝)

賴偉文表示,相信耳念珠菌在本港的爆發期已完結,因在最後一個個案隔離後2至4星期內再無新症,醫管局亦已完成所有追蹤篩查,其他接觸者的結果均為陰性。醫管局曾在北大嶼山醫院的病房環境樣本中,發現當中3個帶有耳念珠菌,包括在病人用過的桌子及床欄,院方已再消毒及化驗,確保無菌後才給予其他病人使用。醫管局亦推出以下的防控措施:

1. 加強篩查高危病人,即在過去一年曾在海外入院,而又入住高危病房的病人,如深切治療部、臨床腫瘤科及血科,一周後可有化驗結果。新界東及九龍西醫院聯網已在7月開展篩查,餘下5個醫院聯網也會在8月陸續開展,醫管局在半年後會檢討計劃成效
2. 盡早隔離病人,提供專用醫療儀器予病人
3. 徹底清潔及消毒病房,包括使用1000ppm次氯酸鈉溶液,每天最少消毒兩次。病人出院後,以紫外UV-C光消毒器等儀器消毒實行追蹤及篩查
4. 確保即使在流感高峰期,亦會提供單人病房隔離帶菌者

賴偉文承諾,即使在流感高峰期,病房爆滿時,亦會提供單人病房予帶菌者進行隔離。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