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爆煲】高峰無分冬夏 5月都加病床1700張 如多間瑪麗醫院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本港公立醫療系統「爆煲」,惟政府往往將服務壓力歸咎於「冬季流感高峰」,不過《香港01》分析數據發現,「冬季流感高峰」並非冬季獨有。醫院管理局在「高峰期」加設的臨時及短期病床總數,與今年5月中、廿四節氣「立夏」後的一周相比,兩段時期加開的病床竟不相伯仲,平均加開超過1400張病床;1月及5月分別加床逾1,700張,相當於新建一間瑪麗醫院的規模。數據反映病床不足已無冬夏季節之別。
有急症室及內科醫生異口同聲說,所謂流感高峰的界線愈加模糊,坦言「日日都高峰期㗎喇」。他們透露,5月至7月當有周末及長假期仍有病人需在急症室等候逾十多小時,才可上病房,醫療體系早已超負荷,如有大型疫症勢「全港一齊冧」。

不論是急症室還是病房外的走廊,高峰期間處處可見「加床」。(資料圖片)

醫管局去年12月底宣布踏入「服務高峰期」並公布急症室服務及病床佔用率,其後衞生署於今年1月2日宣布踏入冬季流感季節,持續四個月至4月10日結束。醫管局新聞稿於4月25日起改稱為「服務需求高峰期」,直至5月底結束數據公布。值得一提的是,5月6日已是廿四節氣之一的立夏,標誌夏天正式來臨,氣溫明顯升高。

《香港01》整合上述數據,分析在冬季流感高峰期與屬夏季的5月、6月,醫管局增加病床的情況是否有明顯差別。

1月及5月曾兩度加床逾1,700張

醫管局將「加床」分成兩類,「短期病床」是指冬季流感高峰期間持續增設的病床,而「臨時病床」則因應病房運作需要而加開。

回顧過去12月至5月的短期床及臨時床總數,公立醫院長期欠缺約1,500至1,700張病床,僅在農曆新年期間才錄得明顯跌幅。

錄得最高峰是1月8日至14日的一周,每日平均需加設1,763張床應付需求,此期間日均氣溫為攝氏19度。惟加床總數第二高的日子,卻非在冬季,而是在5月14日至20日的一周,平均每日加開1,712張床,該七日的日均氣溫為攝氏29度,迫近30度高溫,反映加開的病床數目與氣溫未必成反比。

據醫管局2017/18年度統計年報,瑪麗醫院的病床數目為1,705張,即高峰期間全港欠缺一間瑪麗醫院的病床數目,才能應付病人所需。

伊利沙伯、明愛、聯合醫院內科長期爆滿

病床不斷加開,導致內科病房佔用率高踞不下,外國醫生難以想像的120%、130%佔用率,在香港不是神話,即一間40張病床的病房,加床至48張至52張。而佔用率的計算方法,是將「短期病床」都納入作計算病床佔用率的基數,顯示數據或被低估。

姑勿論外界對醫管局佔用率的質疑,按現有數據分析,多間龍頭醫院都超負荷。當中以九龍中聯網的醫院最嚴竣,伊利沙伯醫院由去年12月20日截至今年5月31日,這163日的內科佔用率均逾100%,當中更有99日的佔用率嚴重「爆煲」,即六成日子超過120%。而九龍西醫院明愛醫院及九龍東聯合醫院則並列第二,有162日的內科佔用率逾100%,飽和日數達99.4%。

高峰期過後 醫管局:6月需加1,170張臨時病床

5月過後,因「冬季高峰」加設的臨時病床是否立即消失呢?醫院管理局回覆查詢時指,今年6月全港各急症醫院每日平均需增加1,170張臨時病床。發言人續指,各急症醫院的內科病床在6月的佔用率平均為110%,其中11間醫院的內科病床佔用率平均都超過100%,包括大埔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明愛醫院、廣華醫院、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博愛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伊利沙伯醫院、將軍澳醫院、屯門醫院、基督教聯合醫院和仁濟醫院。

如果非服務高峰每日加設1,170張臨時病床,即相當於仍欠一間廣華醫院(1,186張病床)規模,方可應付日常需求。

馬仲儀透露,即使高峰期過後,內科病房的病床需求仍高踞不下。(資料圖片/陳琬蓉攝)

內科醫生:高峰期後 加床無法完全收起

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主席馬仲儀在公立醫院的內科病房工作逾10年,她指出服務高峰期的界線愈來愈模糊,即使在流感高峰期過後,醫院都未能將加床完全收起,每逢長周末及假期均會出現內科床佔用率逾100%的情況。即使6月的加床數字有減少,她相信是一些康復醫院及非內科病房的加床可移走,但急症及重災區的龍頭醫院內科病房佔用率未有改善。

她透露,近期入院的個案並非只得發燒或傳染病個案,而是常見的內科病如心臟、氣管等疾病,未必與傳染病高峰有關,又認為這是一個警號,反映醫院服務對人口老化的現象不勝負荷。

有急症室醫生認為,現時已再無高峰期與否之分。(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急症室醫生:長假期有病人等足兩日才可上病房

在公立醫院急症室工作的黃醫生直指「日日都高峰期」,又稱今年7月1日前後屬三日長假期,有病人在急症室等上內科需等候逾48小時,認為病床不足與人口老化及新移民數目增加有關,政府無做好醫療規劃配合,「而家嗌救命係太遲」。

黃醫生認為現時的醫療體系沒有高峰可容量,每日工作量逾100%是超額完成,萬一有差池例如爆發大型疫症,就會「全港一齊冧」;他認為建醫院是長遠的事,強調現時「好多醫生唔係醫緊人」,而是處理行政工作,短期措施應將這些醫生調回臨床工作,以及減少不必要會議,已可「釋放」很多醫生分擔巡房及做手術等工作,這個方案比起引入海外醫生而言,是最快且最少爭拗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