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部門記者會】楊潤雄重申以「不知道」回應學生 可減教師壓力

撰文:黃偉倫
出版:更新:

反修例風波未止,校園亦受波及。教育局早前向學校提供的一份文件提及,教師可用「不知道」等字眼,回應學生對當前局勢的疑問,結果建議受到不少批評。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今日﹙29日﹚出席跨部門記者會時重申,該建議是因應教師處理情緒提出,以減低他們的壓力。
另外,昨日﹙28日﹚《人民日報》海外版評論文章提到,通識及國民教育出現制度性問題。楊潤雄表示,近期確收到不少意見,認為通識科有問題,政府未來有責任向公眾重新解釋通識科,之後再檢視課程架構是否需要改動。

教育局早前公佈新推行的教育措施,其開學指引提到,老師或不知道要用甚麼字眼解釋社會當前的狀況,遇到難以解答的問題時,教師可表示「不知道」或「自己也不理解」。(教育局指引截圖)

教育局本月向學校提供《2019/20學年新推行的教育措施》及附錄,當中提及「教師可能不知道用什麼字眼向學生解釋社會當前的狀況。遇到難以解答的問題時,教師可以表示『不知道』或『自己也不理解』」,有關建議引來不少批評。

楊潤雄今日﹙29日﹚在跨部門記者會表示,文件的建議是因應教師處理情緒而提出,考慮到老師面對社會正發展中的問題時,未必知道或掌握資料,故希望建議可減低老師給予自己的壓力。至於教學上的處理方法,他提議老師可與學生一同找資料、討論,及向他人請教。

楊潤雄出席跨部門記者會。(張浩維攝)

楊潤雄:局方未來有責任向大眾重新解釋通識科

另外,昨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的評論文章提到,通識及國民教育有制度性的問題,認為特區政府應「對通識課程和國民教育糾偏補缺,從機制設置上避免政治黑手伸進校園」。楊潤雄表示,近日收到不少意見,認為該科出現問題。他認為,社會對通識科有疑惑,局方未來有責任向大眾重新解釋通識科,並會檢視該科內容及架構,了解是否需要改動,以配合社會發展。

楊潤雄續指,如涉及課程變動,應交由課程發展議會的教育專家作出專業討論。至於國民教育,他指歷史、常識科等已包含國民教育,可加深學生對國家與國情理解;現時亦有內地交流計劃,令學生可親身與內地學生交流,培養國家認同感等。他表示,香港作為國家一部份,國民教育工作會繼續,不會因現時社會狀況而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