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馬嶽:政府3個月來屢錯失緩解機會 獨立調查是出路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反對《逃犯條例》修例風波,由6月9日的大遊行計起,至今日(9月9日)已持續3個月,是回歸以來最大政治動盪。特首林鄭月娥上周終宣布「撤回」修例,但示威浪潮完全沒有平息跡象,警民對立繼續升溫,由每周一遊行,到近期幾乎每日都有衝突事件,昨日(9月8日)更在中環、銅鑼灣、旺角爆發多輪衝突。
3個月過去,事態如何解決成為不少香港人心中的疑問。若政府答允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是否平息事態的「萬應靈丹」?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坦言,面對衝突愈來愈多,政府失去市民信任,每一個枝節都可以成為公眾質疑、不信任的對象,即使獨立調查仍然有其需要,但能否藉此平息不斷積累、演化的社會怨氣,也屬未知之數。

香港面臨回歸以來最大政治亂局,不論示威者還是警方,所用武力都有升級,影響的人愈來愈多。(資料圖片/吳倬安攝)
+68

政府多番錯失緩解機會

6月9日至今,政府對於危機處理的水平一直備受批評。在8月中,馬嶽曾在《明報》專欄寫道:「我一直疑惑:為什麼特首記者會每一次都是火上加油?」認為政府做的是「完全違反理性原則的政治行為」。

馬嶽接受《香港01》記者訪問時提到,政府在這幾個月中,確實錯失了多次緩解危機的機會。6月9日大遊行後,政府就算只說「暫緩」修例,6.12金鐘衝突也未必會發生,但政府選擇堅持將條例進行二讀;到6.12衝突過後,6月15日林鄭見記者時,如果口氣不那麼強硬,全面「撤回」修例,民憤也相對易處理,7.1衝擊立法會也未必會出現。

隨著政府一再錯過拆彈機會,示威者的訴求亦出現變化。馬嶽認為,踏入7月後,焦點已經變成警隊執法手段爭議,每次遊行示威,警民衝突都成為焦點所在:「每個星期都累積緊新嘅怨氣」;例如7.21元朗襲擊事件,牽涉的範圍太廣,除了涉及警隊履行職責問題,更涉及市民廣泛質疑警員有否「勾結」黑社會;8月31日,警方在太子站的拘捕行動中,多名示威者受傷、記者全被趕走,結果8.31之後,太子站及旁邊的旺角警署,又變成新的衝突熱點,幾乎每晚都爆發警民對峙。

馬嶽分析,以現時政府的公信力,即使宣布獨立調查都未必能平息風波。(資料圖片/葉家豪攝)

▼6.12金鐘衝突▼

+39

獨立調查委員會是出路 愈遲啟動效果愈低

現時警民對立愈趨嚴重,設獨立調查委員會成為民間與警方的「必爭之地」。反修例人士以至部分溫和建制派,都認為可透過獨立調查還社會一個公道;然而,警隊則強烈反對,認為會影響士氣。不過馬嶽分析,按照目前的事態惡化程度,一如林鄭一句遲來的「撤回」,即使政府現階段宣布獨立調查,都未必能平息風波。

「你愈拖得耐,要查嘅嘢就愈來愈多,效用就愈來愈低。」馬嶽提出此一見解。他認為,政府予反修例人士「到今日都仲endorse(背書)緊警暴」的觀感,如果突然間改變立場接納建議,他們都會繼續從細節上質疑。他舉例指,林鄭月娥連宣布「撤回」修例當日,到底「動議撤回」還是「宣布撤回」,都可以引起混亂,搞到「一鑊粥」,獨立調查委員會涉及更複雜的調查範圍、職權、組成方式等細節,擔心政府難有能力清楚說明。

因此馬嶽分析,即使政府承諾獨立調查,只能相信「係會少咗啲和理非上街」,能否取信於民、以至對緩解亂局的效果難以保證。他再舉例,8月31日警察在太子站搜捕期間警察「打死人」的傳聞,如果是在兩年前出現,社會大眾會覺得這種傳言比較離譜,不會輕易相信;但放在警民關係緊張、對政府嚴重不信任的今日,卻令傳聞有更大的發酵空間,有更多人傾向相信這些流言,令政府更加捱打。

▼8.31太子站衝突▼

+1

「講得愈少細節,效果就愈差」

馬嶽認為,獨立調查仍然有其需要,但他認為,能否借此平息事態,關鍵在政府能否開誠布公,解釋得清清楚楚:「政府(宣布獨立調查時)講得愈空泛,講得愈少細節,例如委員會人選、terms of reference(職權範圍)、調查時間、具體行動等等,講得愈唔清楚,效果就愈差。」

面對當前困局,是否意味公眾已不相信香港的整套政治、法律制度,完全失去市民信任?馬嶽認為暫時未到這地步,否則大家連「五大訴求」都不會提出,但如果政府再拖下去,那就難說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