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江豚體内高毒性生物抑制劑濃度較03年高十倍 隨食物鏈倍增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本港中華白海豚和江豚生境近年不斷受到破壞,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研究發現,近年本港海域的高毒性生物抑制劑三丁基錫(TBT)污染雖然減少,但三苯基錫(TPT)則較以往嚴重,除了不少海鮮產品中檢測到TPT,TPT濃度更沿食物鏈於海洋生物體內倍增,對高層獵食性動物和人類構成健康影響。
團隊分析在本港鄰近水域生活的擱淺中華白海豚和江豚樣本,發現成年中華白海豚體內檢測到的最高TPT濃度,是目前世上已知最高TPT濃度的海洋哺乳動物偽虎鯨的五倍;江豚幼體體內的最高TPT濃度比2003年高十倍,意味本港TPT污染的情況正在惡化。

研究發現,成年中華白海豚體內檢測到的最高TPT濃度,是目前世上已知最高TPT濃度的海洋哺乳動物偽虎鯨的五倍。(港大提供)

有機錫化合物TBT和TPT被廣泛應用於船舶和海水養殖設施,作防污劑用途,屬高毒性生物抑制劑,極微量足以影響海洋生物的生長甚至導致死亡,TBT和TPT沿食物鏈積存於魚類等較大型生物的體内,有機會被人類食用影響健康。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已於2008年起實施國際約章,嚴禁全球遠洋船體使用有機錫化合物作為防污劑。

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梁美儀教授團隊及其研究夥伴自2004年起監測本港海洋的有機錫污染情況,發現近年TPT的污染情況嚴重及呈上升趨勢,本地不少食用海鮮亦檢測到TPT含量,其中鰨沙魚內的TPT濃度更超出食品安全標準。研究團隊於2015至2017年間,從「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會」獲取擱淺中華白海豚和江豚的樣本,並從香港大嶼山西北(即內河口)和西南(即外河口)水域收集海洋軟體動物、甲殼類動物和魚類的樣本。

中華白海豚和江豚體內高毒性TPT

研究發現,中華白海豚肌肉組織中的濃度平均值是每克1,893.8納克濕重,於江豚肌肉組織中的濃度的平均值則為每克1,477.6 納克濕重,比目前世上已知的最高TPT濃度的海洋哺乳動物偽虎鯨要高(每克649納克濕重)。在成年中華白海豚體內檢測到的最高TPT濃度,高達每克3,476.6 納克濕重,是該偽虎鯨的五倍。高濃度的TPT可影響哺乳動物的免疫、神經、心血管和生殖系統,造成亞致死效應,對珠江三角洲內中華白海豚和江豚的種群健康和存活率產生負面影響。

此外,研究報告中江豚幼體體內的TPT濃度最高達每克3,455.6納克濕重,相比2003年從本港採集的江豚體內TPT最高濃度值每克310納克濕重,高出十倍,意味本港TPT污染情況正在惡化。

團隊籲避免進食大型魚類及底棲魚類

研究又發現,二苯基錫DPT和TPT可通過海洋食物鏈進行生物放大,其濃度沿食物鏈在各級生物體內逐漸遞增,由於兩者營養放大倍數很高,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營養級別生物很可能通過膳食攝入DPT和TPT。梁美儀表示,市民應避免及減少食用大型魚類(如兩斤或以上的牙䱛魚和鯊魚)及底棲魚類(如牛鰍和鰨沙魚),可選擇甲殼類、貝類和較小魚類進食。

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助理教授林忠華建議,要改善有機錫污染情況,必須要從源頭減少使用這些化學物品,各地政府要加強對有害化學物品的管制,從源頭杜絕及減少它們進入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