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退化婆婆長期留家 認知障礙症轉差曾迷路 家人多陪伴才好轉

撰文:孔繁栩
出版:更新:

新形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不少認知障礙症患者在家「困獸鬥」,令病情急劇惡化。現年70歲的李婆婆,5年前開始出現腦退化徵狀,自疫情爆發後,李婆婆再沒有每天到女兒家湊孫,只能留在家中,情緒欠佳,醫生診斷後病情急速惡化,自理能力大減,偶爾外出會迷路,體重亦由90多磅急跌至75磅。
李婆婆的女兒羅女士受訪時透露,李婆婆曾在3月31日於太子站附近迷路,至翌日凌晨家人都無法聯絡上她。幸惶恐之際李婆婆突然想起家人一句話「迷路要搭的士」才安全回家,此後羅女士每日都接母親到家中湊孫,一齊玩親子活動,煮營養餐,共聚天倫,現時李婆婆精神狀況轉好,羅女士寄語同路人,「千祈唔好迫,陪佢哋做鍾意嘅事」。

李婆婆(背向者)因疫情長期在家而病情惡化,女兒羅小姐(左二)現時會抽空與母親玩益智遊戲,延緩病情。(張浩維攝)

「最近開始,當天黑或落雨,就影響媽媽嘅方向感,無意識迷咗路,無意識要幾點返屋企。」李婆婆的女兒羅女士受訪時表示,在疫情前,母親每日都自行到其家中湊孫,閒時會出街閒逛,亦能自理到醫院覆診,但疫症爆發後長期留在家,只有間中與家人通電話,生活規律大大改變。

3月31日「敏感日子」太子迷路

今年3月31日,羅女士發現母親落街後一直未有回家,由於沒有攜帶手提電話,家人全日都無法聯絡她,「嗰日係敏感日子,仲要喺太子,我哋報警話搵唔到媽媽,真係好擔心。」至凌晨2時,大廈管理員通知羅女士,指李婆婆已安全回家,羅女士形容「簡直係神蹟」,「媽媽話因為無平常乘搭嘅車,突然諗起家人成日提醒佢,一旦迷路就截的士,所以先返到屋企」。

迷路事件後令羅女士憂心忡忡,因此決定在4月起每日由親人接送母親上家湊孫,她又安排母親與女孩一齊包餃子、玩益智遊戲、猜謎語、畫畫等,羅女士又會煮兒時常吃的粉絲蝦米給母親食,希望可以喚起母親更多記憶,羅女士指母親「塊臉有返啲肉」,希望其他照顧者都多關心患者情況,寄語同路人:「千祈唔好迫,做佢哋鍾意嘅事,逆境中都有出路。」

內科專科陳鎮中醫生(左)提醒在疫情期間,應多陪伴患者;一級職業治療師文紫瑩小姐(右)建議患者可參與網上活動,訓練腦力。(張浩維攝)

內科專科醫生陳鎮中表示,認知障礙症不能根治,只能靠治療或認知訓練延緩惡化,但由於疫情期間,患者長期在家,又減少覆診,長期缺乏社交互動,治療一旦鬆懈,惡化速度可以非常迅速,而且難以逆轉。

醫生:要補充醫學營養

陳又指出,早前接獲求助,一名患有認知障礙症90歲伯伯困在家中太久,突然有不尋常舉動,「根據佢家人形容,係想『擒』阿婆」,伯伯家人將婆婆帶走後送伯伯入院,伯伯其後情況轉差,現時卧床不起,未能認到親人,「本身仲有3至4年先到呢個程度,但只係幾個月就已經到咗」。

陳表示,應付認知障礙症有四大支柱,分別是認知訓練、健腦運動、醫學營養及藥物治療,患者可以利用網上平台訓練認知;家人多陪伴患者傾談;家人亦應確保患者補充足夠醫學營養,保障患者正常腦部營養水平預防惡化;及密切留意患者服藥情況,確保沒有擅自漏服或停藥。

職業治療師:可上網訓練刺激腦部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一級職業治療師文紫瑩指出,機構一直有網上訓練小組,透過即時視像通訊軟件與患者做手工、簡單運動及認知刺激訓練,而本港疫情逐漸放緩,不少長者日間中心都開始恢復服務,家人宜盡快與社工聯絡,重新安排訓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