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工匠】發牌緩慢解凍 線面、代書、補鞋手藝有望傳揚?

撰文:黎靜珊 洪琦琦
出版:更新:

彈指在算盤翻滾,代書人球伯以滿腹會計、英文知識,在油尖街頭代客報稅,處理過4000萬元大生意;弼街老鎖匠林記,年少時半夜三更聽夾萬學開鎖,練成一身好本領;觀塘街邊毫不起眼的修錶檔,檔主原來是位桃李滿門的大師傅;還有屯門喧鬧的天橋底,一塊布、一條線、一抺雞蛋粉,落在線面阿姐手上,變成女士美顏的恩物。
他們年年月月在街頭發揚畢身手藝,但長久以來,擺街邊小販儼如過街老鼠,食環署人員一見就打,縱有一身本領,也只好瑟縮於街頭巷尾。2009年食物環境衛生署普查街頭工匠小販,共辦識逾80名工匠;現根據當年數據,物色發牌予固定小販攤位的工匠,並諮詢區議會。
有被「摸底」的線面師歡迎發牌,認為可避免「走鬼」壓力;亦有人認為牌照不能傳承,對復興手藝作用不大。 重發工匠小販牌是否一個好開始?

鎖匠在食環署工匠發牌考慮之列。(蔡正邦攝)

09年登記了80名工匠

食物環境衛生署傳出佳音,上月20日及30日向觀塘和屯門區議會建議,分別同意向5名及3名無牌工匠簽發固定攤位(工匠)小販牌照。食環署回覆《香港01》查詢指,署方根據2009年街頭無牌經營工匠業務的商販實況調查,在確定他們的經營地點、行業類別、在有關地點已提供服務多年等因素後,合共識辨及登記了超過80名無牌工匠。在消防處、香港警務處、運輸署及屋宇署等部門經營地點不持異議下,食環署會按照現行小販發牌政策,就發牌建議陸續徵詢區議會。

牌照僧多粥少

記者翻查食環署向全港十八區區議會,遞交有關2016/17《改善香港環境衞生的策略和工作》,共有12區提及無牌工匠發牌計劃,只有觀塘及屯門區議會正討論相關議題。但按2009年調查,觀塘區本有17名無牌街頭工匠,經過多年後只得5人獲政府部門不反對發牌地點;屯門區10名有紀錄工匠,最終得3名線面師有機會獲得發牌。

在油麻地玉石市場代書報稅的球伯,堅持以算盤計數。(蔡正邦攝)

油尖、荃灣有望推行

第三個有望獲發工匠小販牌的區域為油尖旺區,兩名無牌工匠已獲相關部門確認不反對其發牌地點,署方正準備將個案提交區議會徵詢意見;而按紀錄區內本有16 名工匠。至於正就經營地點諮詢其他政府部門荃灣區,根據調查記錄,區內現有9名無牌街頭工匠,若有關部門對該些經營地點不持異議,可讓他們在原址繼續營業,並諮詢區議會意見。

14個區域計劃進度緩慢

不過,包括西貢區、九龍城區、大埔區、元朗區、深水埗區、黃大仙區、葵青區及灣仔這八區,由於工匠經營地點與調查記錄不相同或暫停營業,計劃停滯不前。而中西區、南區、東區、離島、北區及沙田區,更沒有相關計劃內容。

補鞋檔已經少之又少,僅存的由於市民鞋爛有能力買新,大都生意一般。(蔡正邦攝)

工匠反應不一 願牌照可繼承

涉補鞋匠、鎖匠、代書人等行業

今次的發工匠牌舉動,為早已是一潭死水的小販政策,帶來一絲希望,香港政府自1970年代,一般不再簽發新牌照,是次有關向工匠發牌建議乃基於2015年3月2日立法會小販政策小組委員會一份文件。文件提到署方跟進向具懷舊本土文化特色的無牌街頭工匠發牌事宜,其中列明涵蓋補鞋匠、鐘錶修理匠、鎖匠、磨刀匠、線面師和代書人等。署方向區議會遞交的建議,與委員會文件一脈相承。工匠小販對發牌意向不一,有的認為有助手藝發揚光大,也有人認為不能承繼的牌照無助傳揚技術。

線面師阿鳳望發牌可避免「走鬼」壓力。(蔡正邦攝)

屯門區發三牌 新墟成線面基地

屯門區3名線面師在食環署「摸底」時表明希望成為持牌小販,兩個攤檔位於新墟仁愛廣場對出天橋底,另一個攤檔則在中華廠商會蔡章閣中學對出行人路。於新墟選址經營的線面師阿鳳歡迎建議,指每年牌費3,458元,能抵食環巡查帶來的壓力。不過她指單單新墟已有5位線面師,發3個牌遠不及區內工匠總數。

觀塘不少鐘錶修理小販,但獲發牌的只得兩個。(洪琦琦攝)

整錶老師傅冀牌照可傳承

觀塘區5名工匠樂意成為持牌小販,包括3名補鞋匠及2名鐘錶修理匠。新簽發的小販牌照將不設繼承和轉讓的安排,有桃李滿門的鐘錶老師傅批評政策無助扶持傳統工藝,而且據知其中一個獲發牌的是新入行師傅,不知署方發牌準則。

平哥在大埔懷仁街口補鞋40多年,希望發牌可以原址經營。(蔡正邦攝)

大埔補鞋又磨刀 食環紀錄得一個工匠

大埔懷仁街口補鞋檔名叫「老友記」,上月有食環署人員查詢是否有意合法經營。「老友記」之名,來源早年擺檔時,街上孩童「老友記老友記」地稱呼平哥,因而得名。七旬補鞋匠平哥一做40多年,長年在上址擺檔,惟食環要求他搬到寶鄉街一處後巷,他希望能原址經營。由於署方規定經營面積將不得超過1.2米乘0.9米,平哥將原來經營用的木箱扔掉,改用較小的膠箱,不過食環沒再派員視察經改善的經營環境。

七旬球伯依然精靈,繼續為大小企業報稅。(蔡正邦攝)

七旬伯伯代報稅 堅持算盤計用打字機

油尖旺區確實卧虎藏龍,70多歲球伯80年代起憑其流利英文及會計知識,替大大小小企業報稅,曾接觸近4,000萬大生意。他保留30多年沿用的打字機,堅持以算盤計數,相信香港代書人,只剩油麻地玉石市場數檔。他憶起年少時不少馬姐(女傭)聘代書人寄家書,但如今科技進步,打電話、用手機即可馬上通訊,寄信的人少之又少。

林記繼承父業,透露正考慮替老人家免費換鎖。(蔡正邦攝)

鎖匠深宵聽夾萬學習開鎖

人流絡繹不絕的旺角弼街有一老鎖匠林記,他口裡說只是繼承父業,「係我伯爺唔畀執咋,如果唔係我走咗去喇」,林記卻是忙不停手,談到一番手藝,即自豪地憶述,為掌握一門手藝,年輕時,他半夜三更聽夾萬學習開鎖。他直言,如果廿來歲時得到牌照「會好開心」,但如今已適應生活,牌照已變得沒有意義。他又認為,政府若只發數個牌照,其實是「冇乜作為」,在不能承繼的規則下,老師傅退休就無以為繼。

多個區議會未跟進發牌

即使署方同意,小販樂意,區議會的取態,或成發牌計劃的絆腳石。工黨屯門區議員譚駿賢支持復興傳統工藝,但透露區議會上有議員擔心「畀得一檔又有第二檔」,憂慮阻街情況。他希望得悉食環署發牌準則,未來會發起「一人一相」,由民間紀錄現有工匠小販,與署方的數據作對比。

線面師能否在屯門合法擺賣,仍待區議會拍板。(蔡正邦攝)

學者:署方引2009年數據不合時宜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聯區小販發展平台成員梁志遠表示2009年至今各區小販變化很大,以觀塘區為例,由有紀錄17個工匠只剩5個實屬正常,如今署方以2009年調查為基礎發牌「好過冇」。他理解署方擔心一旦重新普查,一下子會有大量小販會擺賣,但2009年調查結果實在不合時宜,建議食環署在不公布情況下再作登記。他認為,署方應公開發牌準則,例如當區經營10年有相關技術等,否則公眾難以作出評估;而且當局亦應設立小販友善措施,例如建設有蓋攤檔,更好營造香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