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曾俊華六成港人住公營房屋目標 恐重蹈「八萬五」覆轍

撰文:李彤
出版:更新:

特首參選人曾俊華的政綱中提出大增公營房屋供應,目標為六成港人提供公營房屋作居所,此舉完全顛覆現屆政府的房屋政策,引起社會廣泛熱議。
不過,這項極其進取的建議背後,所需要的額外土地資源,既難以解決之餘,此種房屋政策口號,對私樓主導的香港樓市,更可能帶來難以估計的衝擊,隨時重蹈「八萬五」覆轍。

曾俊華的政綱提出六成港人居於公營房屋,但未有具體覓地建屋的方案。(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額外增逾百萬公營房屋人口

參考過去數字,自政府首建公屋以來,公營房屋的人口比例從未試過高於總體房屋的五成。據房委會資料,2015年居於公營永久性房屋的人口約佔45.6%,若依照曾俊華政綱所言,將比例推高至六成,即有額外14.4%的人口改為居於公營房屋。

以目前全港人口約734.67萬計算,即涉及人口約為105萬,以平均每戶2.7人計,即需要額外多38.8萬伙公營房屋單位。

當年「八萬五」對樓市的衝擊,為不少港人帶來難以磨滅的烙印。(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覓地進度難配合

但《長遠房屋策略》進度報告指出,未來10年公營房屋單位數量約28萬伙,即每年2.8萬伙,如要滿足曾俊華的六成目標,則多需13.9年的時間,假設兩屆任期、即10年內達標,則每年需建6.68萬個單位。

不過,縱觀過去多年政府不遺餘力,甚至達到盲目搶地的境界,仍未能湊夠十年46萬伙公私營單位的建屋目標,未來5年公屋及居屋落成量,平均每年僅1.85萬個,若要額外增建40萬個單位,試問地從何來?

正如特首梁振英昨日所言,即使完全不賣地、不建私樓,亦不足以應付額外公屋需求,何況曾俊華根本無清楚交代具體的覓地計劃,只謂這是長遠目標。

五萬個資助置業機會的教訓

姑勿論六成港人居於公營房屋目標,最終能否順利達成,但此種房策「大躍進」口號,過去已曾把香港樓市弄得翻天覆地。

六成港人居於公營房屋目標,令人想起回歸後時任特首董建華提出每年供應8.5萬個住宅單位目標、更表明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家庭自置居所」兩大目標,不幸適逢亞洲金融風暴來襲,樓價應聲下挫,一年內跌逾五成,至1999年反彈兩成,偏偏「八萬五」單位開始陸續落成,1999至2002年平均每年新落成公營房屋單位近五萬伙,樓價再被拖低四成,樓市低潮持續至2003年下半年。

縱使董班子期間不斷調整房策,如「八萬五」不談便不存在,七成家庭自置居所目標及後亦取消,但公營房屋每年建屋五萬的目標,之後改為提供「五萬個房屋貸款資助」的機會,這些資助本應想協助市民自置居所,但卻無考慮到會提早吸納置業的購買力,與二手交投客源重疊,及後更影響到一手樓銷情。

低估對樓市影響

雖然現時樓價高企,私樓和居屋價格有一段相當大距離,但值得注意是曾俊華表明會協助夾心階層置業,即有機會興建售價比去年出售的市建局啟德煥然壹居更高的資助出售房屋,這意味著這類房屋有機會與二手樓爭客,而更大的問題是增建以入息掛鈎的居屋,令更多人可以更快自置居所,他們還會多儲幾年錢在私人市場置業嗎?

十多年前夾屋率先停建停售,及後居屋亦和私樓客源重疊,曾俊華當時亦是政府一份子,他更曾在規劃地政局和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工作,經歷當年居屋步向衰亡之路,究竟他有否評估過重推房策「大躍進」對樓市的影響?

公私營客源重疊

事實上,當年逾120萬名私樓業主眼巴巴看著物業貶值,隨之而來,更是發展商恐慌性出貨,一手樓劈價推售,情況尤如重演「八萬五」時期的樓市大崩壞。隨著息口開始緩慢向上,屆時樓市受所之衝擊可能難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