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多付9億購過剩東江水 盧偉國:曾經歷制水 須保障供水量

撰文:陳嘉敏
出版:更新:
多名民主派及建制派議員上月赴內地考察東江,胡志偉認為該類考察團有助各黨派了解不同意見。(劉國勳提供)

東江水供應協議將於本年底屆滿,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十多名議員日前到內地考察東江水,有議員提出應以按量收費方式,取代現時的「統包制」。但考察團副團長盧偉國今日(17日)出席一個電台節目時引述內地官員說,假如改為按量收費,港方需付的總成本未必較現時低,他又指自己曾經歷過制水之苦,故有感觸,建議循兩部分收費,一方面是根據實質用水量彈性收費,另一方面則繳付一筆固定總額,作為「保險」費用。

盧偉國解釋,現時的「統包制」含保險概念,保證一定的供水量,在商言商,在有保證下水費價格不會單純除開計算。他又說這個「保險」重要,因為以前曾經歷過制水之苦,故有感觸,認為以現時本港人口的密度、經濟活動及生活的節奏,難以抵擋供水出現問題時的巨大影響。

黃碧雲認為現時東江水以「統包制」收費,對本港是不平等條約。(資料圖片)

黃碧雲批政府無議價能力似被刀項頸

另一名副團長黃碧雲卻指,香港每年都用不盡買入的東江水,批評「統包制」是不平等條約。她舉例,2016年本港多付了9億元買多餘的東江水,「每年畀多9億冤枉錢,係咪一個合理嘅條款?」她又說內地供港水費為每立方米水約五元,東莞和深圳卻不足一元,認為有需要修訂合約。黃又坦言不同意該保險概念,「應用幾多就畀幾多。」

黃碧雲又指,現時本港約8成用水都是靠東江水供應,面對內地根本沒有議價能力,「好似有把刀畀人項喺條頸」,故政府必須努力開發水資源,例如興建海水化淡廠、擴建及加建水塘等,以減少對東江水的依賴。

學者倡引入可加可減機制

香港願景計劃高級研究員羅祥國亦同意將價格分成彈性及保險兩部分計算;他又批評,現時東江水的價格調整機制透明度低,建議參考港鐵票價可加可減調整機制,為價格調整引入客觀元素,例如粵港兩地的工資變動率及物價變動率等,並以人民幣結帳,省卻人民幣匯率變動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