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理財無哲學 施政處富不知貧 共享成果淪空談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港大民意調查顯示,約四成市民不滿意預算案,表示滿意的市民不足三成。(羅君豪攝)

觀乎政府處富不知貧,施政麻木不仁,財政預算案未能惠及基層貧民。若然林鄭真有「忠犬」的誠明、與民同行的決心,必須反躬自省,深思其 「主」 屬誰,以及如何侍 「主」以誠。

林鄭早前揚言,本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充滿驚喜。驚則驚矣,喜則不存。「驚」在陳茂波竟鄭重其事宣布,將派發一萬張海洋公園入場門票及代繳DSE考試費用。數年後,當普羅大眾回首林鄭政府的首份財政預算案,除了揶揄「70萬學生爭1萬張海洋公園門票」和調侃「網民爭住報考DSE」,大概只記得政府的庸碌無為及短視近利。

歷經梁振英政府的五年粗暴管治,社會期盼一位展現施政新風、緩解社會撕裂、解決深層次矛盾的領袖上場。《香港01》曾對林鄭參選特首寄以期許,我們與厭倦社會撕裂的香港人曾相信林鄭才堪重負,會聆聽社會訴求,帶領香港走出困局。然而,去年底發表的施政報告推出小修小補的政策大雜燴後,民間已有聲音質疑林鄭的施政能力。但我們仍然相信在穩妥大局後,特首可以在2018年展現「施政新思維」。今下首份預算案出爐,「關愛共享」、「助弱扶幼」及「共享成果」等華美詞藻粉飾了貧乏空洞的措施,小恩小惠的政策並未兌現競選承諾,應精準謀對策的民生問題亦置若罔聞。

陳茂波在本年度的財政預算案鄭重宣布,將派發一萬張海洋公園入場門票。(資料圖片/林若勤攝)

利民措施小恩小惠 無助精準扶貧紓困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表示預算案務實有為、造福社群,林鄭月娥讚揚預算案具前瞻性,並在扶貧安老等重大民生議題上理念一致,確切做到以民為本。須知預算案的「派糖」金額高達524億元,但是高收入階層及企業退稅穩佔八成,援助基層及弱勢群體的措施僅佔兩成,紓困措施杯水車薪。陳茂波雖回應「錢要用得其所」, 但財政預算案既未配合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基層仍備受剝削。財政雖年年有餘,政府卻無扶貧願景。民眾對林鄭的期許落空,「共享成果」淪為空談,難免對港府失去信任。

預算案要真正造福社群,有兩項先決條件。其一,承認貧窮問題嚴重,責成官員扶貧滅貧。貧富懸殊、階級流動壅塞,是社會矛盾的經濟底因。只有透過精準扶貧扶志,壯大中產階層,才能真正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百萬貧困人口,飽受低薪之苦、劏房之困,政府卻拒絕承擔扶傾濟弱、共享成果的社會責任,只向社會保障網受助人施以小恩小惠,談何造福社會?

其二,正視市民的焦慮與無助,杜絕官員的無知與無能。預算案論及「土地不足長期困擾香港社會」,當中的「土地不足」問題,實為「政府庸懶怠政造成的土地不足」困局。庫房「水浸」本是強政勵治良機,但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仍在「凝聚社會共識」。不知何時方能落成的逾20萬公營單位實為充飢畫餅,社會期待的拓地覓地大計遙遙無期。公屋輪候冊上28萬基層,只能欣羨有恆產階層盡享退稅優惠。財政預算案的三大目標之一是投資未來,改善生活環境,令香港成為宜居城市。港府卻未清晰確立住屋權利,欠缺父蔭的低薪低職青年只能在私人租務市場沉淪。

政府未有正視欠缺父蔭的低薪低職青年的住屋權利。(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政府不但未有正視上述兩大核心問題,謀劃政策更向既得利益階層傾斜。公私營建屋目標長期失衡,財政預算案竟將私人住宅單位的年均落成量較過去五年急增五成視為政績,實恬不知恥。政府不斷壯大私人房地產市場,漠視公營建屋目標滯後、輪候冊人數及劏房戶與年俱增,正是犧牲基層的適足住屋權,保障富有階層的住宅財產擁有權。

社會期待港府大量興建公營單位、復建乙類出租房屋、恢復租金管制、取消農地補地價、私人及公營房屋市場區隔發展等政策,政府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特首和一眾官員不要忘記,公務員是社會的領袖、大眾的公僕,施政既要有領袖的決心,更要有公僕的忠誠。財政預算案論及「兼顧各階層利益」,只是保護既得利益階層的說辭。

與其鼓勵政府須努力扶貧、扶志、扶智,倒不如鞭策政府正己、正志、正智。林鄭上台以來拋出兩大關鍵詞「施政新理念」與「理財新哲學」,已淪為口號式空談。林鄭政府若仍有志執政為民,應盡早找出自強之道。

港府有必要重新檢示政府架構及公務員體制,是否已然脫離時代。(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正己」是重新審視官僚架構,切合時代所需。國內就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討論,正如火如荼。治理涉及政府管理、公共管理及善治理念等範疇,要求遠高於管治。若政府善治能力不足,難談革新治理體系。陳茂波在預算案中提及「創科是新時代經濟發展驅動力」、「尊重市場機制發揮政府角色」僅為鸚鵡學舌,要與社會構建共同治理體系,應先從政府的治理革新開始。歸根結柢,港府有必要重新檢示一直引以自傲的政府架構及公務員體制是否已然脫離時代,並推動適切的結構改革。在系統性改革轉型前,也須改良現行的政策制定方式。林鄭若要展現施政魄力及領袖意志,在制定施政報告與財政預算案時,應摒棄把政策綱領以大雜燴方式共冶一爐。

「正志」應培養公僕做實事的心態,特別是針對政治任命官員及各政策局常任秘書長。常言道,制度確立之後,人事就是重點。梁振英政府推動的制度改革,如設立創新及科技局,原意是針對時代需要及產業政策需求。本港創科發展滯後,惟創科局局長楊偉雄身在其位,未謀其政,更把科研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由0.73%增至0.79%視為政績,實難擔此重任。林鄭必須明白,追求善治的路上,一定要提拔與培訓有志為民的人才,但對於無可救藥的怠政庸官,應該果斷「揮淚斬馬謖」。

「正智」應裝備官員做實事的能力,重新檢討官員質素。陳茂波在預算案重申內地發展機遇,其中包括大灣區及「一帶一路」,惟論述流於浮淺,具體如何利用內地發展機會,未見爬梳脈絡提出周詳藍圖。教育政策方面,政府只從基礎公共服務着眼,卻不知人才培育的內涵,更不明白培育應有指向,以及針對香港社會發展需要。只有指向清晰,才能區分各級教育的作用,並從財政層面推動相關發展。如何按才用賢,林鄭必須慎思。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年卻交出一份猶如「白卷」的財政預算案。(羅君豪攝)

「民心是最大政治」 反躬自省從政初心

這份預算案最大的作用,也許是揭示林鄭政府的「理財新哲學」只是空言,未見管治思維上的革新。中西哲學均有求根的本質,或具系統性,或微言大義。政府真的要確立施政新理念、理財新哲學,還須反躬自省從政初心、執政目的何在。

「民心是最大政治」,執政應以民為本,為百姓解憂紓困,若放棄為政初衷,定會因失道寡助而為民所棄。林鄭及其管治班子若不盡快革新管治思維,將延宕社會改革及經濟轉型步伐。「物必先腐,而後蟲生之」,現今香港富與貴者擊壤高歌,貧與弱者相視無言,社會矛盾加深,這種看似平穩但暗湧處處的日子尚可維持多久?即使香港貧苦大眾繼續忍氣吞聲,中央政府又會否視若無睹?林鄭政府必須明白,梁振英可是覆轍在前。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3月5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1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