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35+」的「攬炒」 只是一場空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本年度立法會換屆選舉提名期已於7月18日開始,將在本周五(7月31日)完結,各黨派成員陸續收集到足夠提名,呈交參選表格。遺憾的是,我們仍然看到不少泛民主派及抗爭派的人宣傳那套虛幻的「35+」願景,聲稱控制過半議席後就能癱瘓特區政府運作,以達致「攬炒」,藉此威逼政府接受「五大訴求」。市民有權投票支持任何陣營獲得「35+」,這無可厚非,但將獲得「35+」作為手段來「攬炒」議會,既是違法,更是欺騙,因為「攬炒」根本不可能成功,只是「呃票」的口號。

「攬炒」作為抗爭派煽動市民情緒以爭取支持的口號,只會帶來進一步損害港人利益的「自炒」。過去一年來,泛民議員奉行政治掛帥,為反而反,使得民生政策遭拖宕,市民有目共睹。港九新界各處街頭遭破壞的痕迹尚未完全修復,經濟又因新冠病毒肆虐雪上加霜,而所謂「國際戰線」呼籲的海外制裁只是讓香港成為中美博弈的棋子,徒增折騰,抗爭派竟然還打算透過「35+」將「攬炒」帶到本應嘗試解決問題的議事廳堂,實在是損人不利己。

我們先要不厭其煩重申一點:香港實施的是「行政主導」管治模式,不是行政、立法、司法之間的「三權分立」。這是「一國兩制」設計時就確定的,也是延續港英殖民地時期的政治制度。儘管《基本法》文本沒有「行政主導」四字,但這無法改變當年記錄寫下一眾起草委員選擇了「行政主導」模式的歷史,更不能抹煞《基本法》條文內容到處充斥着關於「行政主導」規定的客觀事實。

如同世界上大部份總統制(如美國和法國)或半總統制(如台灣)國家或地區,民選議會在「行政主導」模式下必然受到行政機關各種制約,像是行政首長有權解散議會和頒布不受議會監督的行政命令、議會通過法案最終須由行政首長簽署生效等等,至於議會選舉的具體運作程序往往也是由行政機關管理。即使再出多少獲人民授權的代議士,也不能夠踰越這套法定制度,強行做超出自身權限的事情。我們非常重視立法會的責任與權力,但這是在理性使用的前提下,而不是將其用作損害社會穩定和市民切身利益的工具。

可惜抗爭派的「35+」論述就是對此現實視若無睹,肆意渲染民意代表等同萬能。就以他們最常提到的全面否決《財政預算案》一事為例,《基本法》第51條明確規定,即使《財政預算案》被否決,行政長官仍能透過解散立法會和臨時短期撥款方式維持政府運作。因此,抗爭派意圖在議會進行「攬炒」,後果注定會和其他地方一樣「自炒」—「炒」了議會,卻「炒」不到政府。

在劍指議會35+的大前提下,眾多在民主派「初選」出線直選、甚至功能組別的參選人,都做了兩手準備,尋覓「Plan B」人選延續議會抗爭路線。(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攬炒無助爭取訴求 荒謬抗爭徒添煩憂

另一方面,「行政主導」也限制了「五大訴求」絕無可能透過立法會「35+」實現。撇除已「成功爭取」的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議員法案不可以觸碰包括「真雙普選」在內的政治體制議題,「暴動」事件定性、律政司撤銷示威者控罪與否,完全不受議會干預,甚至連引用《權力及特權法》調查「警暴」,也因為牽涉保安事宜而要徵得行政長官同意相關公職人員作證才行。

議會「35+」實際上沒辦法「癱瘓」到特區政府,也無助於爭取「五大訴求」,所以抗爭派描繪的那幅「攬炒」藍圖,根本就是在自說自話,欺瞞其他泛民主派成員與支持他們的「和理非」民眾。

前車可鑑,反修例風波中的「勇武」徒勞無功、自食其果。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甘願當「攬炒」幻想的信徒呢?他們究竟是真的看不穿「35+」抗爭背後那套荒謬邏輯,抑或自我催眠,不肯醒來面對現實?

況且,隨着《港區國安法》的實施,央港各部門相繼發聲指出,「攬炒」屬於阻礙特區政府運作而有可能干犯相關法律,可以看出,這種議會抗爭方式已經慢慢走向了死胡同。那些支持、同情「攬炒」路線的人,必須認清長此下去既冒違法風險,又達不到自己目標,還會害得整個社會繼續折騰,進一步浪費市民的時間和精神。

「行政主導」也限制了「五大訴求」絕無可能透過立法會「35+」實現。(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只懂破壞不知建設 席位過半要來何用

話說回來,「35+」或者席位過半在香港議會本來亦不是什麼新鮮事,只是以往幾屆立法會佔據優勢的是親建制派而已。很多人不滿意親建制派,是因為他們很多時候僅懂得盲目配合政權,沒做好議員本份,往往未加思慮就對法案投下了贊成票,並否決所有來自泛民主派陣營的修正建議,導致特區政府管治班子二十多年來一直怠慢施政,得過且過,放任社會百病叢生。如果說立法會在昔日親建制派護航下通過了許多保護既得利益階層的政策,那麼「35+」優勢易手之後,不是更應該藉此改善這種情況嗎?如果泛民主派及抗爭派今次順利從親建制派的手中搶得「35+」席位,而抗爭派成功劫持民主派走「攬炒」路線,行使「否決權」阻止全部政府法案通過,其建設性不是比昔日親建制派的「35+」更低嗎?

反修例運動改變了香港的政治版圖,政府與親建制派必須亡羊補牢推動善治,這是回歸從政初心,也是回歸從政理性。這個道理對泛民從政人物也適用,而不是去破壞本身已經乏善可陳的議會成績。

我們樂見任何理性派別獲得議會大多數議席,並把握時機推動社會改革,助市民實現安居樂業的卑微願望,但我們絕對反對以「癱瘓」政府為綱的攬炒派、抗爭派獲得「35+」,因為這只會把香港拖入另一個血雨腥風的階段,使社會更加撕裂,卻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泛民主派因而面對抉擇究竟要循序漸進,還是原地踏步?(資料圖片/翟睿敏攝)

議員應該踏實討論 豈容淪為政治表演

曾幾何時,像英美議會那樣的「文明議政」,既是港人對代議士的期盼,也是許多民主派議員的自我期許,大家懂得要求出選的議員要準時出席會議,不可以在席上睡覺或「玩手機」,發言與投票都應該踏實地就事論事,而不是根據黨派立場片面支持或反對;曾幾何時,港人看到別處國會出現代議士拳腳交加的場面,還會感慨他們表現不成體統。至於本地議員偶一失言使用粗言穢語,又或高聲吶喊、展示標語,可能隨即就遭輿論聲討有辱斯文。然而,如今在立法會議員之間相互辱罵已成常態,頻密流會或擱置法案未再被當成問題,民意代表要靠指手劃腳、大呼小叫,甚至拳打腳踢進行「政治表演」,刷「存在感」的重要性遠遠高於正經討論列入議程中的法案內容,近日更開始上演撕毀章則、投擲髒物等戲碼……這真的就是我們想要的議會嗎?

讓港人對這一切感到麻木的元兇,顯然就是近年那些搶奪了話語權的抗爭派。他們強詞奪理地將協商合作說成「投降」、「跪低」,循規蹈矩做事竟被他們當作維護不公制度,好像除了「抗爭」以外別無他選。一眾泛民代議士為了迎合「抗爭者」口味以贏取選票,居然紛紛棄本業不顧,化身為「鬥士」。本應該和平理性議事的廳堂,就這樣淪為以「抗爭」為首的「政治表演」舞台。

「35+」的議會「攬炒」,正正是抗爭派試圖搬上立法會廳堂的最新把戲。香港社會經歷去年的反修例騷亂,今年又遇到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已經沒有任何再內耗下去的資本。立法會換屆選舉按理可以成為撥亂反正的契機,好讓我們抛開亢奮宣洩、回歸理性溝通,難道這時這刻還要繼續沉溺於無謂的抗爭嗎?

無論哪一方在今次立法會選舉掌握了「35+」,都需要利用它來推動本港停滯已久的改革進程。即將卸任立法會議員的工黨張超雄早前就直指依靠「35+」議席否決所有政府議案並不是可行方法,相反,他還提出假若「35+」成事,就要趁機趕快通過以往未能夠完成的保護兒童、院舍修例、罕見病等民生相關法案,如此才算是善用這一個推動施政的平台。他的聲音十分值得我們深思。

建派制於區議會選舉大敗收場,昔日為第一大黨、原擁過百席的民建聯,僅有21人當選。(資料圖片 / 羅君豪攝)

建制派議員過往做得差,淪為政府的橡皮圖章。經過反修例一役,一些建制派議員更勇於批判政府,但仍遠遠不夠。建制派的優勢和劣勢眾所周知,優勢是得到中央政府某種程度的政治信任,劣勢是由於自己不作為而被譏為「保皇黨」、既得利益抬橋者,遭到市民鄙視。當社會發展停滯不前,問題疊加,公平正義被蔑視,市民就會將怨氣和怒氣盡情發洩在他們身上。我們歡迎建制派洗心革面,承擔起推動社會改革的責任。泛民議員不應只想作為其對立面,如果他們提不出更好的政策藍圖,一味訴諸不切實際的對抗行動,只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辜負選民所託。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7月27日出版的第224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