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鬱症】患者家屬要清楚症狀特性 要注意患者足夠睡眠

撰文:陳諾希
出版:更新:

生活在香港這個壓力偌大的社會中,精神病愈來愈普遍,特別是躁鬱症。有調查報告顯示,每一百人當中,便有一位躁鬱症患者。患者雖可痊癒,但如獨自一人走在漫長的康復路上,難免會有無力的時候。除了自身,家庭、朋友都有機會影響著病患的想法。但無可否認,同行的家人及朋友或多或少都會有壓力,家屬面對躁鬱症時應該如何自處?

近年,因情緒病而自殺的個案有上升的趨勢,歌手盧凱彤於8月5日在跑馬地墮樓身亡,她生前曾確診患躁鬱症,令社會對這種疾病更為關注。而昨日(27日)零晨1時許,新界北一名警長偕妻在家中尋死,據了解,其妻患有躁鬱症多時,近日因家庭問題感不開心,懷疑夫婦兩人仰藥尋死。

躁鬱症,全名「躁狂抑鬱症」 是一種較普遍、嚴重及長期的精神科問題。有調查報告顯示,每一百人當中,便有一位躁鬱症患者,情況普遍。患者有機會在短時間內經歷兩種極端的情緒,一種是躁狂,另一種為抑鬱。在躁狂期間,患者的情緒會維持在亢奮狀態,自覺充滿動力、能量,睡眠時間少但依然精力充沛,無法靜止,為人亦會變得自負,及有可能會做出不能自控的行為,如打人、瘋狂購物等。在情緒抑鬱時,患者就會感到情緒低落,思想變得負面,對身邊的事物失去興趣、缺乏動力和積極性,嚴重甚至會萌生自殺念頭。

調查報告:每一百人便有一個躁鬱症

由於躁鬱症患者情緒起伏大,因此家屬難以掌握患者的情緒波動。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棨諾指,家屬最重要是了解躁鬱症的特點,要清楚在最差及極端的情況下,患者的情緒可以在幾小時間就經歷兩極。麥棨諾強調,躁鬱症患者的情緒並不是要保持開心,而是要維持穩定。若患者的情緒維持在亢奮狀態時,為人會變得高傲,亦會不時發達一些「偉論」。麥棨諾建議,不需對患者的言論「太上心」,亦不必爭論,否則有機會令自己的情緒都被影響;若患者的情緒長時間負面,家屬亦不需覺得「自己照顧得唔好」因為情緒的轉變是患者復發的徵兆,因此家屬反應留意患者的情緒轉變。麥棨諾提醒,要留意患者的睡眠質素,如3日以上睡太多或太少,都是患者復發的警號,因此就要適時求醫。

躁鬱症兩極端 家人多加留意

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李誠教授就指,除了患者的治療外,醫護團隊一般都會為家屬進行全面教育,家人要知道患者不是一兩天就能痊癒,因此家屬要與醫護團隊保持連繫外,個人方面亦要謹記「Life must go on」的原則,而且要找到自己的減壓方法,如運動。李誠表示,較少遇到家屬會偕病患一同自殺,因此,如發生上述事件,肇事家屬有機會被患者的負面情緒以致有情緒病或有可能見其患病家屬太辛苦因而協助「解脫」再自殺。因此李誠提醒,如照顧病患致自己情緒不穩甚至失眠時,或者有家族遺傳人士更加要特別注意,有需要就要及時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