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形象】社福界都玩LinkedIn? NGO總幹事:我是組織的KOL

撰文:曾凱茵
出版:更新:

提起經營個人品牌,很多人都會想起銷售、高管、專業人士等崗位,但社福界好像和「專業形象」扯不上關係吧?但對凝動香港體育基金總幹事江嘉惠(Judy)及良師香港創辦人 陳君洋及(Arnold)來說,在職場建立專業形象的益處不僅於在自己身上,更是對機構的營運有長遠益處。

凝動香港體育基金總幹事Judy出身基層家庭,後畢業於中大「神科」Global Business,曾在Burberry工作,後來赴牛津大學修讀碩士。為了給社會基層謀求更好的生活待遇,出任NGO凝動香港體育基金全職總幹事,希望藉提供免費專業體育訓練給基層年輕人,提高他們的社會流動性。(鄧倩螢攝)

職場社交平台LinkedIn早前公佈了本年度的香港Power Profiles,此名單一向會列出過去一年平台中獲最多瀏覽個人檔案的會員名單,但今年特別之處,是首度加入了社會企業界別,而Judy和Arnold皆榜上有名。

一般人有個印象,就是社福機構工作者不是賣力籌款,就是落手落腳搞活動、聯絡社區,這樣的工作當然值得尊敬,但似是與「專業形象」扯不上關係吧?但對Judy和Arnold來說,這是大眾對社福界的大大誤解,而且努力經營個人品牌,其實最終獲益最多的還是他們任職的機構。

Arnold點出最重要的一點:「我們都只是機構的代表,雖然我們是在經營個人的專頁,但其實它代表了機構的使命、服務及受眾。」有誰還能比創辦人成為機構更佳的代言人呢?下一步就是宣傳。Judy表示:「想宣揚我們的工作,令更多人、而非僅限於社福界圈子認識,就要透過不同平台、線上線下結合建立個人形象。其他行業和有興趣了解社福工作的人,會從我們的專頁檔案了解機構。」

良師香港創辨人Arnold認為,個人形象與機構形象是可以互相結合,例如別人一想起Judy 就想起凝動香港,良師香港就想起自己,整件事會較人性化,容易記得。(鄧倩螢攝)

社福界專業形象大於自己 跨界別宣傳而資源

未投身社福界之前,兩位都分別來自不同行業。Arnold出身金融,Judy則於時裝品牌Burberry浸淫了好幾年。以往,他們都因工作需要而得在行內建立專業形象,但在今天投身社福界,一切又得重新開始。問起兩人,他們認為兩者的分別在於「利己」和「利他」,「最大不同是,在社福界建立的個人形象並非為了個人事業的攀升,而是為更多人了解機構的運作及相關的議題,」Judy解釋,「例如一個寵物議題如要邀得明星帶起,別人才會留意,但其實不用這樣做的,相關的社福界人士如懂得運用社交平台的話,他們自己已經是最好的代言人、最好的KOL。」

Arnold則認為,對任何行業的打工仔來說,個人專業形象都有其必要性。他說:「對任何想要進行社會創新的組織、從業者來說,專業形象很重要,因為沒一個界別能夠獨善其身。其實社福機構的運作非常需要商界的資源投入和義工參與,因此,建立形象的目的是要透過不同平台把訊息宣揚到各行業界別中。」Judy又補充:「不少人誤解社福界就是義工,其實當中很多人都出身不同,工程、金融的都有,而建立個人形象可以令整個社福界別的認受性變好。」

兩位均讚同社會理念一定比個人品牌大,經營個人形象等於機構形象。Judy:「你訪問銀行高管,他固然代表了公司,但就算你離開了,銀行的形象都不會受損,不過對社福機構的創辦人來說,這種說法就不成立。」(鄧倩螢攝)

個人形象首要步:做好基本工作

Judy於採訪時曾提及虛擬社交只是協助去增長資訊、拓展人脈,但最終都要回歸現實世界來籌款、執行活動才有用,那麼線下的專業形象便是同樣重要。兩位又是如何經營線下事業形象呢?甚至打工仔應該如何打造個人形象呢?Judy出身基層,認為建立形象要腳踏實地:「我每天都思考機構的發展方向、社會問題,見人時不流於『吹水』,由此我發現了只要言之有物,其他人自然想和你聊天、做朋友,繼而了解該議題。因此,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已經是建立個人形象的一部分。」

Arnold也指出:「首先一定要知道自己建立形象的原因。例如我自己就要令更多人關注香港基層學生的教育問題,如何做呢?看看我們缺乏哪種人的支持,再去相應的場合。缺錢的就去商界會議,年輕人參與不夠的就去大學宣傳。表達出良師香港是值得信賴又專業的社福機構,有助解決基層學生教育問題。」放到打工仔身上,就是不忘表現了自己能如何為老闆、客戶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吧!

立即下載《香港01》,緊貼公務員職位空缺、勞工處筍工推介,了解CV、面試致勝技巧!
下載網址:
https://hk01.app.link/bkbJyY5t4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