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少女化身「小蓮婆婆」:不再擺市集,卻堅持手作工藝

撰文:謝欣慧
出版:更新:

常說手作市集氾濫,倒見本地手作人的質素愈見奇高,而且百花齊放。猶記得市集最初興起,皮革和押花作品為主流,後來各式各樣的產品隨之而起,當中布藝手作更屢見驚喜,不再只有tote bag。專訪不同布藝手作人,教你發現原來布藝世界都可以多姿多彩。
近年愈來愈多人做刺繡。若果要選繡得最好,繡得最美,或是人氣最高,今次這位受訪者統統不是,甚至她經已不接訂單,在市集又消聲匿跡,只專心教班。然而,將傳統刺繡以可愛幽默的風格呈現,打破大眾對刺繡的刻板印象,這位仍是學生的「小蓮婆婆」未知是否手作界第一人,卻必定是行內先鋒。

小蓮婆婆創辦人孔尚儀(Shirley)(謝欣慧攝)

兩年多轉眼過去,由最初幾乎只得她一個人做刺繡,到去完外國當交換生回來,發現做刺繡的人比比皆是,甚至有的比她做得更好。曾經氣餒的她,最後想通,更不吝嗇教人,還得一句霸氣的總結:「我唔怕人哋做得好過我,但我唔可以接受人哋抄我嘅嘢。」

婆婆原來是少女

每個手作品牌的名稱就如手作人的藝名,行走江湖。眼前這位少女竟將「藝名」改為「小蓮婆婆」,縱然運用的刺繡手藝感覺「婆婆」,惟手作風格又不見得如婆婆般老成傳統。原來,小蓮婆婆的名稱只是她兩個花名綜合而成,「『小蓮』和『婆婆』都是中學時的花名。因為我做嘢好慢,又成日寒背,於是就俾人叫『婆婆』。」

小蓮婆婆原名為孔尚儀(Shirley),外表文青,束微曲短髮,長而濃密的睫毛垂垂向下,令她不笑時總帶點憂鬱冰冷。然而,她的作品卻大行搞笑風,不但與傳統刺繡風格南轅北轍,跟她本身的風格亦然。倒是她一開口,直率可愛,「你不覺得傳統刺繡好悶嗎?其實我都想行詩意路線,但朋友都話我做的東西都搞搞笑笑,係咁㗎啦。看來我注定要行這路線……」

Shirley做的袋每個都獨一無二,「每個袋都一樣我會整到悶,而且不夠特別。」(謝欣慧攝)

嗜好多 能堅持的卻不多

自小喜歡畫畫的她,由大專開始修讀藝術科目,現在浸大修讀視覺藝術,學習繪畫、金工、攝影、陶瓷等,有次看到朋友做刺繡,她覺得有趣便想試試看,後來愈來愈有興趣便看書自學,無師自通。「雖說我主修繪畫和攝影,但實際上我咩都玩,有好多嗜好,但像刺繡般持續做這麼久的又好像很少,可能是因為我在家中太無聊?」愛上刺繡沒有特別原因,堅持下去亦沒有特別原因,常言道:「愛一個人不需理由。」大概刺繡對她而言就是有種不可言喻的魔力。

最初做刺繡沒想過開店,倒是當時市集初盛,第一次行自由野的她,亦幻想自己會否有天能在這裏售賣自己的作品,當時朋友這樣回應:「我期待有天會在這裏看到你擺檔。」沒想到,翌年的自由野夢話成真。但夢也有醒來的一天,現實有不少問題待她逐一解決,而每個市集對她而言都甚感壓力。「每次擺市集我都好緊張,因為知自己做得好慢,而且主要賣袋,除了刺繡花時間,每個袋的設計都有不少細節要注意,例如袋的大小和形狀、繩的長度等,因此每次市集都要起碼要預個半月做準備。」

小蓮婆婆的作品風格可愛搞鬼,其中「香蕉人」可謂她的成名作。(小蓮婆婆)

100%自家製作 籌備需時

不買現成布袋,選擇自己設計及縫製,而且每個袋的款式都獨一無二,不論是布材配搭或是刺繡圖案。但後來她因為覺得自己設計的袋不夠好,於是不再做,「我做的袋size太小,形狀又不夠立體,如果有一天做到更好的設計先會再出。」能有這種覺悟,以及對品質的堅持,大概是手作人必備的要素。後來她又製作過散紙包、耳環和襟針,又增設訂製服務,對此,她有另一個堅持:「我不做別人畫的公仔,只做自己畫的公仔。」

惟到美國當交換生後,她決定不擺市集,甚至暫停接訂單。「回來後第一次行市集,發現多了很多做刺繡的手作人,而且做得比我更好更漂亮,因為到美國時疏於練習,當時心想為什麼自己還要做落去?後來,有朋友在旺角遊樂場協會做義工,想找人教手作班,便找了我。因為很久以前都有客人問我會否開班,所以一直都有開班的念頭,開始之後,便發現教班都幾好,可以令多點人認識刺繡,更讓他們知道做刺繡有多辛苦!」

刺繡除是賺錢工具,更是修補心靈的良藥。這幅展覽作品,繡出她幻想中的山水,猶如心中的一片樂土,名為《山的迴響》,是因為這是她與作品的對話。(小蓮婆婆)
Shirley在美國擺市集時的情形,「我在美國做了很多陶瓷,本來很擔心不能帶回港而要將之棄置,但最後竟然在市集中賣光!」(小蓮婆婆)

不講原創的市集

相比一盤生意,小蓮婆婆較像是Shirley的藝術創作平台,而每次擺市集花她太多時間,又太大壓力,她便乾脆不做,「因為我的產品細細粒,要做好多才可以放滿租下的範圍。而且現時有好多市集的東西都不是原創,大多是入別人的貨來賣,都沒有『手作』的意思。」

加上感受過美國的市集氣氛,令她回來後更不想參加市集:「我在美國當交換生時的學校附近,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五都會有Art Walk,那條平日沒有人的街都會變得異常熱鬧,整條街都有人擺檔賣藝術品或手作,又有音樂人賣藝演奏。當時我都將在學校上堂時製作的陶瓷和畫作拿出來賣,這些在香港一定沒人買的東西,最後竟然賣光!不過,最令我難忘的是當地的氣氛,因為參加市集的人就算不買東西,都會走過來跟我說:『這是你做的嗎?好正喎!』又會想了解你更多,問很多問題,令你感受到有人懂得欣賞自己。那個市集甚至沒有搞手,每逢到了當日,大家都會自動前來,大約六時便會散去,每次都好像開party般。」

香港市集回憶

雖然Shirley不再擺檔,但香港的市集卻給她帶來不少回憶。香港最初的自由野類近這種美國市集,歡迎手作人自由擺檔,又有音樂陪襯,雖然前來的人大部分為音樂而來,賣出的產品不多,但氣氛很好,惟現已演變成需要申請才可擺檔。Shirley又曾經在afternoon market擺檔,雖然天氣超熱,檔口位又「西斜」,是她最辛苦的一次擺檔經驗,卻同時帶給她難忘回憶:「有客人在市集未開始便排隊,當市集一開,他便衝到我檔口,指着某件作品說要買這個。當時我好開心,原來有自己都有fans!」

Shirley從不形容自己的刺繡是「產品」或「貨品」,而用「作品」。她先畫後刺,沒有畫便沒有刺繡,每幅刺繡都是她畫作的立體版,每一款不但獨一無二,還得起碼花上三小時才繡完一個圖案,而近日為義賣而做的貓貓襟針,更起碼花上一整天才完成,由於希望將貓毛更顯細膩,她將每條可分為六條線的繡花線,只取其中一條來繡。她亦笑言:「咁做生意係好蝕㗎,哈哈!」不過,年輕就是任性,不做生意,只專注做自己愛做的事,堅持工藝的細膩,真正的手作品,應如小蓮婆婆的作品般,如藝術作品無疑。

-現時小蓮婆婆主要的收入來源來自教班,Shirley認為能令更多人認識刺繡是件好事,而且送東西給別人不再需要假手於人,禮物亦更有溫度。(小蓮婆婆)

小蓮婆婆 Littlelenpopo
www.facebook.com/littlelenpo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