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室】以文史哲寫時尚 方太初讀什麼書?

撰文:陳奉京
出版:更新:

「時尚的詩學是什麼?用詩人的話來說,那大概是一趟往下掉的旅程,但慢慢這趟旅程卻會起變化。」—— 方太初《浮世物哀》

香港作家方太初讀比較文學出身,任職傳媒,卻常跟筆者說,她不喜歡寫純文化藝術的東西。於是,她一隻腳踩入時尚界,從哲學、文學、歷史的角度去寫時尚,在香港算是異數;或者反過來說,她也不是在寫時尚,而是借時尚這種「物質」去講文史哲這些看似虛無縹緲的東西。究竟誰依附誰,或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打開了一條通道連接兩個領域。她在台灣出版的新書《浮世物哀》就是這類文章的結集。然而一個文藝青年究竟如何去書寫時尚?除了看她的新書,也可看看其推薦書單,本文亦附上她對每本書的介紹。

《文之悅》簡體中文版封面。(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之悅》(Le Plaisir du texte)

作者: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談論時尚,總以為要讀羅蘭巴特《流行體系》,那是分析「書寫的」衣服的書。打開雜誌,內裡有「意象服裝」,即相片;亦有「書寫服裝」,即文字。羅蘭巴特的《流行體系》就是分析他所處時代時雜誌上描繪服裝的文字。流行關乎時間,羅蘭巴特1957年開始寫這本書,到出版時已是10年後 —— 他自己說這書一出版已經過時。但我想那過時之意,或許亦是就他自身書寫狀況而言:《流行體系》關於服裝的記憶、幻夢、神話,但因為著重規律與符碼,故過於硬邦邦。而此後他所寫的《文之悅》更傾向啞謎,卻不乏同樣關於記憶、慾望與時間,而且更歷時而不衰。

全書分為46個破碎片段,其中第四個為「邊線」(Bords)如是說:「身體最動欲之區不就是衣的開裂處麼?[…]依精神分析的貼切說法,恰是那斷續是動欲的:兩件衣裳的觸接處(褲子與套衫)、兩條邊線之間(頸胸部微開的襯衫,手套和衣袖)、肌膚閃現的時斷時續;就是這閃現本身,更確切地說:這忽隱忽現的展呈,令人目迷神離。」由是你明白,談論時裝或時尚,不只在打開了明亮呈現的意象,還在那忽隱忽現即將關閉的物事。

《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繁體中文版封面。(大牌出版社)

《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

作者: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

出版:大牌出版社

要理解時尚與慾望,也總離不開巴黎。波德萊爾的巴黎之惡與巴黎之憂鬱,比起單一亮麗的城市印象更叫人難忘。此書以五十篇散文詩組成,每一篇像寓言又像萬花筒,指涉繁多。比如〈惡劣的玻璃匠〉一篇,他說到他的兩個朋友,一個跑去放火燒森林,一個去火藥桶旁點燃自己的煙卷,因為這是「一種從無聊和夢幻中產生的力量」,總是發生在那些最最懶散和想入非非的人,而巴黎就提供了場所讓這些人大肆運用他們從無聊中產生的力量——縱使這種力量來源於對美好生活的誤解,波德萊爾接下去就談到了沿街叫賣的玻璃匠惹火了他,因為他並不售買「讓人把人生看成是美好的那種玻璃」。

《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The Travels of a T-Shirt in the Global Economy) 繁體中文版封面。(寶鼎出版社)

 

《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The Travels of a T-Shirt in the Global Economy)

作者:皮翠拉.瑞沃莉(Pietra Rivoli)

出版:寶鼎出版社

此書2016年年初出了10週年增訂版,十年過去了,我們的世界或者改變並不是那麼大。全球化仍在持續,比如說近日時尚界的大變革「即秀即買」,有說是為了制止fast fashion,但又同時令整個業界步伐更快。任何一件事總是一面兩體,我們現在早知道全球化非靈丹妙藥,作者從一件T恤的生產與交易路線,訴說了資本主義世代各種謬誤。

《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繁體中文版封面。(行人出版社)

 

《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

作者: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

出版:行人出版社

Wabi-sabi(侘寂)不是輕,不是溫柔美好小確幸。它其實是「一種對漸逝生命的審美態度」,「逼使我們思考自己的死亡,和它所喚起的孤寂的幽傷。」這本書論盡哀戚之美,所謂侘寂美學,見於物事初發和凋零之際間,所以臨時而短暫,但這種短暫與消亡卻又指向新生,由是作者將侘寂上升到宇宙觀的層面。看完這本書,至少不會被精緻過頭的假日式文化欺騙,真正的大和民族精神總是伴隨著死亡的威脅與新生之美的觸動。

《陰翳禮讚》繁體中文版封面。(臉譜出版社)

《陰翳禮讚》

作者:谷崎潤一郎

出版:臉譜出版社

總是羨慕剛好生活在轉折時代的人,波德萊爾是,本雅明是,谷崎潤一郎亦是。作者出生於1886年,生活在日本大量引進外來事物、且以洋為尚的時代,而他卻在那樣的時代回頭關注日本的傳統事物。《陰翳禮讚》說的是轉折之美,叫你怎樣感知明暗之間的細膩與過渡。讀這本書,讀的不止是日本的美學,更是活在新舊交接、曖昧時代的人怎樣在吸收、糅和現代美學後,回看自身民族的底蘊。

《萊辛頓的幽靈》繁體中文版封面。(時報出版社)

《萊辛頓的幽靈》

作者:村上春樹

出版:時報出版社

這書裡有一篇〈東尼瀧谷〉,一直以為是愛情故事:愛穿華衣的太太遇車禍身亡,留下的丈夫聘來女子穿衣在家中行走,終究還是辭退女子,出售華衣,卻惘惘然不知道自己失去了甚麼。後來才明白那是關於戰後日本,關於人性與孤獨,關於無能愛,與無能感受人生。所以擁有精準繪圖能力的主角東尼瀧谷,卻一點也不了解失去妻子的痛到底是怎樣的。

《倉田閣下》 繁體中文版封面。(皇冠出版社)

 

《倉田閣下》

作者:山崎豐子

出版:皇冠出版社

山崎豐子筆下的倉田閣下,大概就是谷崎潤一郎的同代人,大概比他遲十來年出生吧,都在成長時期來往於日本美學與外國知識。倉田是一個在任何時候都穿得體面的人,對巴黎的愛比對日本更甚,整天朗誦波德萊爾的詩,任何人見了他都覺他矯飾不已。其實有時衣著有關於一個人怎樣看待他自己,倉田的堅持不止在衣著的細節上。二戰尾段,倉田是駐東南亞記者,他堅持每天穿戴整齊、每天讀書,無論是與其他日僑從馬尼拉瀢逃到呂宋島,還是被關進卡蘭巴俘虜營之時。他在戰事中保有了人性,也惟有他會給路邊的軍官屍體覆上鮮花,會送香水給走難而滿身泥巴的女子。這是個外在與內在一致的人,亦即真正的紳士。

《我親愛的炸彈》(My Dear Bomb)繁體中文版封面(行人出版社)

《我親愛的炸彈》(My Dear Bomb)

作者:山本耀司

出版:行人出版社

有時讀一個人與衣裝的關係,更是在讀那人的人生故事——山本耀司的自傳就是這樣的書。他寫「凡是人,無論年輕或年老,都有著想要被瞭解的天性;他們建造東西,他們說話來凸顯自己的存在。」所以你記著他說他從小就覺得靈魂深處有東西不見了,大概就是這種欠缺,使他努力創作,以創作接近他人,又遺棄他人。於是你就讀著一個年老男人,獨自在時間流逝中漂流,面朝他的慾望、他的生存、他的疲憊,以及他所等待的時機。

《野人獻曝》 封面。(五南圖書出版)

《野人獻曝》

作者:沈從文

出版:五南圖書出版

讀這本書時,是在某個十月初的政總昏黃街燈下。當時想,為何像沈從文如此優秀之人,生命晚期得懷疑自己,被違背自己本性的價值觀拉扯着,終得躲進遠離意識型態的文物研究中?他前半生寫出了《邊城》等親近人心的小說,後半生縱是半夜寫有隻言片語的小說,天亮了也得毁掉。可幸,這本書裏他寫文物,是如此人性的觀物。由是我們知道,不能讓政治考量凌駕於文學創作、美學、價值觀等珍貴事物之上。

《衣想》封面。(方太初提供)

 

《衣想》

作者:梁秉鈞

也斯寫詩的時候是用梁秉鈞這個名字。這本詩集是他與時裝設計師凌穎詩合作的詩與時裝裝置的場刊,是一場如愛麗絲夢遊仙境般的衣想旅程,映照了1997前妖獸都市般的香港:比如全程加速超前要逃離自己城市的幻姬,又比如每個人的身份都因應衣服的改變而不停轉變,一個全民扮裝的嘉年華。書裡頗多詩句,現時再讀仍叫人驚訝於它們是如何精準描述我們的社會:「我是一個芭比娃娃/參觀芭比立法局/人們都好好坐着/討論嚴肅的芭比問題/用芭比的程序/用芭比的言語/我感到很放心/我高高興興地走到街上/我很高興我生活在/一個芭比的城市裏」

身體/美學:衣道與物道——方太初《浮世物哀》新書發佈會

方太初《浮世物哀︰時尚與多向度身體》。(潘思穎攝)

主持:許耀斌(多媒體工作者)

嘉賓:陳刀(時裝設計師、策展人)

   何家珩(香港大學助理教授)

   葉輝(作家)

   方太初(本書作者)

時間:4月2日(六)3 pm – 4: 30 pm

地點:銅鑼灣誠品書店九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