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防疫】「隔離」始於秦朝被批不仁 宋神宗一招穩定市況疫情

撰文:撐場來稿
出版:更新:

這半年來,世界各地都頻頻出現天災人禍,僅僅是澳洲的山火就足足燃燒了五個多月。最近,最受人關注的國際性事件便是武漢肺炎。古人相信,世間出現的天災與疫症都是由於人類違反自然的行為而導致的結果。

【01撐場為開放式自媒體平台,點擊此處進入01撐場及發表作品吧!】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古代君主如何防範疫症? 隔離觀念原來早已出現於秦朝?」,刊於01撐場】

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參考03年SARS與現在NCP(新冠肺炎)的經歷,疫症爆發的原因正正與人類進食野味息息相關。人類與野生動物向來都有適當的安全距離,一旦打破了這種平衡,人類就得承受自然界所帶來的報復。

這半年來,世界各地都頻頻出現天災人禍,僅僅是澳洲的山火就足足燃燒了五個多月。 (gettyimage)

從古到今,防治疫疾,皆是每個當權者需要面對的挑戰。考古學家早從甲骨文之中發現了有關疾疫與癘的文字記錄,在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疫症記錄便是出現於周代魯莊公二十年,齊大災。《公羊傳》中解釋齊大災即是「傳染病毒」。那麼在古代的時候,既沒有先進的醫療技術,亦沒有充足的防護裝備,古代人是如何防疫的呢?各君主又有何防疫措施?

雖然沒有先進的醫療技術與充足的防疫裝備,幸好古代的君主都是個有腦袋的當權者,「隔離」的觀念早已植根於秦朝。在過去,麻風病是一種無法根治的慢性傳染疾病。在秦簡中有「癘遷所」的記載,而所謂的「癘遷所」就是專門收容和隔離病人的醫院,這醫院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隔離」的措施一直被後代君主所沿用,《漢書·平帝紀》就寫道:「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而到了南北朝時就更加成為了定制。不過,當時的「隔離令」也曾引起民間的爭議。在晉朝,當朝臣一家有3人被感染時,其他沒有被感染的親屬在百日內也是不得入宮,很多人都批評當時的隔離措施是不仁。

在晉朝,當朝臣一家有3人被感染時,其他沒有被感染的親屬在百日內也是不得入宮。(維基百科/shizhao)

除了隔離外,君主亦會加強監察,要求地方政府定期上報民間事務給皇帝知曉。西漢時,地方一旦出現疫症便需要上報給皇帝。而皇帝得悉後,往往會下詔書罪己,表示天降大災,天子有責任檢視自己的言行。同時,皇帝亦會下令官員不得玩樂,除了公務開支外,應當省下金錢用於救災。這些措施雖然對防疫沒有太大作用,但卻起了安撫民情之效,以穩定社會。

南北朝隋唐時期,地方都會設置醫博士,掌療民疾。皇帝亦會派地方官上山下鄉,採納醫藥。此外,一些官府和宗教性保健機構會隨着疫症發展來安置疫民。《南齊書.文惠太子傳》載:「太子與竟陵王子良俱好釋氏,立六館以養窮民」《竟陵王》又載:「子良於貧病不能立者,在第北立廨收養給衣及養。」

此外,一些官府和宗教性保健機構會隨着疫症發展來安置疫民。(《女醫明妃傳》劇照)

在宋代,醫療體制更有所革新,從官廷轉向民間。宋神宗熙寧九年便設立了「太醫局賣藥所」,在此基礎下又延伸出兩機構,分別為「和劑局」和「惠民局」。「和劑局」的職責為把藥物和藥劑做成丸、散、膏和丹,並由朝廷統一出售。這種方法既統一了藥方的價格,防止商人囤積居奇,亦防止了市面上有劣質藥方的出現。「惠民局」顧名思義就是向貧窮的百姓發放藥物。到了明清時期,甚至出現了會為貧病無依者提供的養濟院,但卻是由地方紳士與各種慈善機構成立的,並非建制化的醫療機構。

再審視香港的情況,不禁覺得唏噓,港府處理疫症的方式似乎比先帝更為不足。貴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市民需要為口罩而奔波,商人囤積居奇,推高物價,「黑心口罩」亦流入市面。一些前線工作者,如清潔工,在口罩不足的情況下卻仍要勉強開工。真的不得不佩服宋神宗,能夠做到統一生產、統一價格,杜絕劣貨,且能照顧到貧苦百姓,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一件事呢!

內容提供:森美健康

【01撐場為開放式自媒體平台,點擊此處進入01撐場及發表作品吧!】

(以上文章內容為用戶提供,並不代表香港01官方立場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