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同首屆畢業展】藝術想象與生俱來 無關乎智力與肢體能力

撰文:翟啟豪
出版:更新:

梁日洪是「愛不同藝術」(i-dArt )藝術課程A班的第一屆畢業生。他於課程早期的作品,常與死亡意象有關,畫中經常出現十字架、棺木和墳墓。導師和職員嘗試了解,發現日洪對死亡的好奇心源於身邊離世的院友,更加擔心死後哥哥不會前來拜祭。第一學年的暑假,「愛不同藝術」為日洪於萬國殯儀館舉辦「死亡畫展」,展出一系列由日洪創作與死亡有關的作品。導師王建衡深信,不同能力的朋友能夠透過藝術抒發個人情感。經過三年的藝術創作,或許日洪仍然對死亡有很多想法,但作品中與死亡有關的元素已逐漸消失。

學員鄭嘉恩喜歡剪貼,創作過程非常投入,透過獨特的創作手法表達簡單的意念,反映出自己眼中的香港。(愛不同藝術)

隨時調整的人性化課程 發揮不同藝術特質

梁日洪於課程早期的畫作充滿死亡意象,後來這些死亡意象才漸漸減少,如這幅畫作畫了一個天使。(愛不同藝術)

復康界組織多年來致力為不同能力人士提供接觸藝術的機會,然而大部分原有的藝術訓練都是短期課程。因此,「愛不同藝術」於2013年與嶺南大學視覺研究系合作,試辦全港首個專為不同能力人士而設的全面及有系統的藝術課程,透過理倫和實踐兼備的課程,為他們提供一個較平等的學習機會。經過三年,第一屇的16位學生已於上年畢業,畢業展正於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舉辦,直至1月15日(星期日)結束。

能力不同,面對的困難也不同,因此課程為學員劃分成兩班,課程內容大致上相同,主要分別在於教學方法。梁日洪所屬的A班,由本地藝術家王建衡授課,十一位有智力障礙的學員會依賴較多感官經驗的學習;B班則由香港畫家廖井梅教授,五位身體殘障的學員在學習過程有較多理性討論。由於同學能力不同,整個團隊經常調整課程的進度和教學方法。

第一學年的暑假,「愛不同藝術」為日洪於萬國殯儀館舉辦「死亡畫展」,展出一系列由日洪創作與死亡有關的作品。(愛不同藝術)
學員文婉珍作品簡單,兩三年間都以「魚」作題材。(愛不同藝術)
木清認為雙手接觸的感覺非常特別,每個人的手都會帶來不同的感覺,因此作品經常以「手」為題。

文婉珍是16位之中唯一沒有畫畫經驗的,起初意識到自己技術不及其他學員而沒有自信心,後來慢慢找到屬於自己的主題。作品簡單,兩三年間都以「魚」作題材,畫中的「魚」並非如常人所想像的一樣,反而更像一滴一滴的水點。導師王建衡憶述文婉珍初期學習畫魚的經歷:「一開始畫圓圈作身體,然後在圓圈之間畫一條線,將圓圈分成一邊魚頭一邊魚身,在魚頭的一邊點上眼睛⋯⋯」雖然導師將畫魚的方式細心講解,但婉珍通常過幾天便會忘記。王建衡坦言,不同能力的朋友會有不同的限制,然而只要他們仍然投入和享受創作藝術的過程,作為導師亦不想刻意停止他們的創作。另一方面,導師亦有嘗試以不同的物料和不同大小的畫紙,令相同主題的作品有不一樣的呈現方式。

患有肌肉萎縮症的陳木清多數以「手」為創作概念。由身體健全到失去雙腳的能力,坐在輪椅上的木清意識到自己的其他身體機能只會繼續退化,明白終有一天連「手」的功能都會失去。展覽中的職員解釋,木清認為雙手接觸的感覺非常特別,每個人的手都會帶來不同的感覺,例如一位年輕的護士,雙手卻很粗糙,他便會思考箇中因由。除了透過對雙手的觀察了解身邊人生故事,木清亦透過畫畫,將自己的意念和情感藉「手」呈現出來。

導師王建衡(左一)透過觀察植物講解「線」的概念。(愛不同藝術)

師生互相學習 反思藝術教育的意義

不同能力的人在創作過程通常難以進行深入的思考,這反而令他們的意念更直接地呈現出來,其中一些創作手法更是導師從來沒有想像過的。「(鄭)嘉恩喜歡剪貼,創作過程非常投入,透過獨特的創作手法表達簡單的意念,透過作品反映出屬於她自己的香港。」王建衡視每次授課為一個新探索,而每一次「探索」亦增長了對自己的了解。

「愛不同藝術」高級藝術發展主任魏貝妮亦坦言:「與其說這三年是他們的藝術訓練,倒不如說這是整個團隊的共同學習。」 學員的不同為她帶來很多啟發,反思如何為不同能力人士製造平等的機會,為他們提供更生活化及以人為本的藝術教育。

「愛不同藝術」藝術發展主任魏貝妮(中)與學員參與課程年度大食會。(愛不同藝術)

第一屆畢業禮即將完結,如何去延續「以人為本」的藝術教育精神仍存在不同的疑問。魏貝妮直言透過第一屆的經驗發現兩個主要問題:一,同學於三年間都很少創作出「不開心」的作品,而這是難以想像的;二,某些不同能力的朋友在離開工作室後,便回到如常的院舍生活,以致他們的藝術生活停頓。「整個課程的初衷並不是令所有朋友都成為藝術家,反而是要藉藝術的力量,擴闊他們的知識,令他們懂得欣賞身邊的事物,更有好奇心,建立美感的能力,讓他們更有自信和自主性,敢於表達情感。」因此,第二屆的導師在課程中嘗試不以技巧和藝術語言授課,反而強調藝術作為「表達情感」的重要性。

第二屆藝術課程正進行第二個學期,同時第一屆的畢業生仍然會定期回到工作室創作,亦會與職員和社工計劃個人未來發展的方向,逐步走出課室。然而,基於資源上的限制,兩屆學員只能共用工作室,對現時的教學有直接影響。「課程收取的學費對於學員來說已是十分昂貴,但愛不同藝術的收入仍難以補貼材料上的支出和導師及員工的薪金。」未來能否繼續開辦第三屆的課程,對於愛不同藝術來說,仍是一大難題。

畢業展的延伸——「誰・作?」

基於智障藝術家認知能力上的限制,舉辦團體介入策展過程是難以避免的,然而過程中的介入是干預還是幫助?「愛不同」希望藉「誰・作」互動學習期與有關業界及公眾交流,探討如何為不同能力的朋友呈現屬於他們的創作意念,保障他們的自主性和權利。

 

「愛不同藝術」藝術課程畢業展

日期:即日至1月15日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展覽廳

「誰・作」互動學習期

日期:3月1日至4月2日

地點:愛不同實驗所(灣仔摩理臣山道78號永祥大廈後舖)

愛不同藝術(i-dArt )

東華三院轄下服務單位,以推廣及展示弱能人士藝術成果及促進共融藝術為目標,相信「欣賞和創作藝術都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着重點應是藝術品的力量,而非創作者的智力或肢體能力」,定期為不同能力人士策劃藝術項目,過去多次舉辦藝術展覽,為受視障、智障或肢體障礙等限制的不同能力人士提供藝術空間,如「編 • 我樂」手織布藝展、「彩墨夢」水墨畫作品展、「第一步」陶藝聯展等等,以不同方式鼓勵不同能力人士參與藝術,從而拉近「同與不同」和「傷與健」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