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Basel・有片】打爛藝術品引反思 藝術學生如何看藝術展?

撰文:王嘉政 麥婉婷
出版:更新:

打爛嘢,大概是每個藝術展工作人員最怕的惡夢。
採訪Art Basel期間,果真遇上曾經弄壞藝術品的兼職畫廊助理Mandy。賠錢以外,那次經歷更令正修讀藝術系的她反思:何謂藝術?藝術品應由誰人享有?在她身旁的今屆焦點之一大型噴水池雕塑,除了在展場內,又應該出現在哪裏?

後記

反思,以及更多反思。訪問翌日,Mandy傳來訊息分享了她對Art Basel和欣賞藝術的想法:

「把Art Basel說成很負面似乎有點偏激。藝術商品化是一件無比複雜的事 ─ 始終Artist也要『食飯』,而且這件事在藝術一詞未出現時已存在,只是近年香港多了很多art fair,卻欠缺其他平易近人的藝術欣賞機會,令整個風氣變得奇怪。」

「Art fair本身是為了商業,而不是為教育而存在。你看Art Basel展品介紹圖無中文版,也猜到它們的目標客群是何人。但始終Art Basel是香港少數『可觸及』的欣賞藝術機會(同時不是由大師級作品壟斷)─ 雖然收費不便宜,但媒體的力量令整件事變到好似行鶴咀(註:難度不高的熱門行山路線)般。」

「每個人都有自己欣賞藝術的方式,我想這回事是沒有答案或標準的。前題是要尊重作品,真係細心去看每一件作品,思考其內容同概念,再自己判斷她是否一份(好的)藝術品。但在Art Basel這個『無氣透』的環境下好難做到。希望藝術在香港可以更加普及,除了透過Art fair去吸引大眾目光,這個地方可以容許更多展示藝術的方式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