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書店】九十年代流行雜誌、絕版文學書……七千舊書藏身工廈

撰文:洪昊賢
出版:更新:

偏見書房並不好找。原因有二,首先是它「低調」,「隱身」於葵涌工廈區內,沒有地圖可查;其次是它「孤寒」,只在星期六開門,平時上去會碰門釘。雖然地理位置不佳,但開業兩個多月來,在臉書上卻也收穫過千五個讚好。老闆兼且是資深文青的范立基說:「基本上上來的都不是普通人,要對書有很大熱愛,才會山長水遠來。」
這裏的書到底有什麼厲害?

資深文青范立基先生,本身也是文化藝術愛好者,開書店實乃一時興趣使然。(洪昊賢)

逆市開書店只是興趣使然

去年是書店寒冬,不少新舊書店都一一結業,令人惋惜。偏見書房老闆范立基十多年前也曾在旺角開過簡體字書店,競爭太大,只開了一年;自立門戶前,亦曾在榆林書店和已結業的洪葉書店任職,與書店業淵源如此之深,范立基也深知經營書店的艱難:「其實這行這麼多年都一樣困難,只不過不同年代有不同方面的困難。」

放在偏見書房門口的這堆書中,有不少香港九十年代出版的書籍,仔細搜尋必有所獲。(洪昊賢攝)

現時從事投資為主的范立基,多年前在葵涌租下了一所近千尺的工廈單位,本來用作收藏酸枝傢具及擺放自己藏書,後來陸續將傢具賣出後,他看着空出的一大片地方,忽爾想到:不如再開間書店。

「由有念頭到真正開始做,只是一個星期。」范立基開這間書店一方面希望用好這個空間,另一方面也因為舊書較「易做」,「利潤會比較高,因為新書利潤其實好低,以前賣新書常是七折買來九折賣出去。而舊書收回來價錢較低,有時亦會有人送出,不過我也不是本本都要」。逆市開書店?他說其實沒有考慮整體環境,只是覺得這事會有趣。

「偏見」——在偏僻地方遇見書

書店要有名字,范立基本來構思過一些「好普通的動物名」,後來之所以定為「偏見」,實與張愛玲有關。「我自己幾喜歡她,就會想如果是她開書店,會叫什麼名字?那時候翻了很多她的散文集,《流言》和《傳說》這些,名字都有兩種意思。」於是,「偏見書房」也語帶雙關,據他所說,還可以解作「在偏僻的地方遇見一些書」。而對於「偏見」一詞,他想起錢鍾書和梁實秋都寫過並認為偏見是好事,而他自己也是比較喜歡「踩界」的人。不過,他還預備了另一種說法:「如果老土一點,也可以解作看多一點書,消除偏見。」

現時偏見書房有大概7000本書,范立基總共只收過六至七次,最多一次收了大約五六百本。書店開業後,他也不時會去其他二手書店閒逛,發現其實香港也有二三十間舊書店,「不過位置都比較隱蔽,不易察覺」。談到做得比較出色的同行,他說不得不提起「我的書房」:「Daniel(「我的書房」老闆莫思維)這個人好有趣,會看人開價,又可以講價。」

人與書都講緣份 「賣平啲無所謂」

創刊號的《新假期》也能在偏見書房找到呢。(洪昊賢攝)

范立基有個書櫃,裏面有不少坊間難以購得的書藉。文學類的有作家黃碧雲、鍾玲玲等的絕版書;雜誌有早年的《號外》、創刊號的《新假期》,90年代最高一期賣超過13萬冊的《電影雙周刊》(還是張國榮封面)等。總之,這些書都是坊間買不到的珍藏,但他表示這些珍藏也不是全部不賣,「畢竟是開書店的,說不賣好像很奇怪」。如果談得來,或書本對客人有特別意義,他就會賣,有時有人嫌貴,他還可以賣得便宜一點。「五十太貴?三十啦。」

《電影雙周刊》當年最高峰每期能賣13萬冊,偏見書房現時藏有「張國榮x春光乍泄」,哥哥兼王家衛迷絕對要有。(洪昊賢攝)

能上來的客人,一般都是對書有所認識。開舊書書店,帶給范立基更多的是緣份。他自稱「性格上不算太喜歡結識人」、「有小小自閉」,但因為這書店而認識了不少朋友,又認為當中不少人的熱情和知識可能都在他之上。他形容舊書書店是很特別的產業,喜歡舊書的人,人情味和趣味性都會較強。

閱讀習慣影響子女 盼書店有更多使命

黃碧雲和鍾玲玲等人的絕版書籍,偏見書房有一大堆。(洪昊賢攝)

每個人與書結緣的原因都不同,范立基讀書年代會買大量的簡體字書,因當時簡體字書非常便宜,「三、五蚊就一本,有時會在內地買很多,大專年代也因此讀很多書」。多年下來,家中積存的書不斷增加,也因此影響了自己的四個子女,他感嘆:「現在的小朋友很少讀書,家長又不懂得以閱讀培養小朋友。」

范立基的子女自小便由他帶着去圖書館,他也會為他們選書,故子女也培養了閱讀習慣,大女喜歡余華和蕭紅,細仔最近會看一些《史記》漫畫。他認為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對腦部發展好,也能使他們更有自信,「因為比起同齡人,會認識多了不同東西」。然而子女的閱讀習慣,還是要有家長做起,他試過向身邊一些朋友灌輸過這種想法,「但他們自己本身都不讀書,也難影響子女」。

至今為止,偏見書房仍在摸索階段,范立基考慮不那麼「吝嗇」,能開放多一天,也會考慮像複合式書店那樣搞些文化活動,「還想要做一些社區的東西,如吸引附近或葵荃區的較年輕讀者,現在有臉書其實宣傳上方便了不少」。他看到香港仍有不少地方有值得開發的空間,像解憂舊書店打開了街市的路線。對他來說,開書店不在於開多少日,而是在於有什麼書值得特別上來買。

「而且其實都有個使命給自己,即使影響力很小,商業上也未必維持到,仍然希望影響到整體讀書生態。」他笑說自己仍未夠勤力,其實可以在網上做更多推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