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見字如面】手稿公開!劉以鬯楊絳書信串起《倒影集》問世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這裡收集的幾個故事,好比是夕陽中偶爾落入溪流的幾幅倒影,所以稱為《倒影集》。」——楊絳
1981年,劉以鬯先生為香港文學研究社編選了一套《中國新文學叢書》,全套共16冊,收錄其中的《倒影集》被列入了中國新文學叢書之中。楊絳晚年自述生平大事時,也寫下「1981年《倒影集》年初在香港出版,2月13日,收到樣書10冊。」記載將《倒影集》短篇小說集的出版過程。
悠悠之間,38年過了,兩位文壇巨匠都已逝去。而楊絳與劉以鬯關於《倒影集》出版的往來通信17封以及《倒影集》的手稿在中國嘉德於10月5日到8日的秋季拍賣會中展出和拍賣,塵封的那段《倒影集》編輯和出版的過往,都將公開。讓大家能一睽文人之間的惺惺相惜以及如何透過書信溝通,出版《倒影集》的過程。

見字如面:兩位文人的書信往返「以文會友、見字如面。」綜藝節目《見字如面》在內地大紅,邀請明星來閲讀古代的書信,觀眾聽著明星的聲音回到那個時代體會著凝鍊在字句裡的情感。同樣地,在西方《查令十字路84號》這本書信集記錄的的是1950到1970年代美國作家和英國書商之間因「愛書」而跨越地域的友情。

而《倒影集》的出版過程也是十分地動人,並透過電影理論家、作家柯靈牽線而成。1930年代左右,劉以鬯與柯靈於上海相識,柯靈對劉以鬯早年創作給予許多鼓勵。而在劉以鬯編撰《中國新文學叢書》時,柯靈便去信劉以鬯,提及他曾說閲讀過楊絳幾篇未曾發表的小說,認為楊絳的小說加上舊作可以成為一個集子。

於是,劉以鬯遂去信居於北京三里河南沙溝的楊絳。「不知道女士肯不肯拿一本集子給我們在香港出版,作為叢書的一種?」,信中也寫道「香港是一個商業社會,文藝書籍一向難銷,《新文學叢書》要是沒有名家的著作,多數會失敗。希望能夠得到你的支持。」

+9

而在楊絳先生與劉以鬯往來信件中,除了看到他們提及牽線人柯靈外,也可以看到出版遇到的困難、手稿交付細節,讓人彷彿看到《倒影集》的番外篇,文人間相知相惜的花絮。

信件中可以看到,楊絳提及「我偶聞傳說『稿子寄不出去』不知此說有無根據,也沒有嘗試過。」、「照片實在沒有,不克從命,務求鑒原。」,也可以看到劉以鬯的叮嚀,「稿件必須套在膠套中,厚紙包裹,並用繩索紮緊,免得途中破爛失散。」以及劉以鬯對楊絳文稿的喜愛,「五篇小說都非常出色,出版後必可以引起廣泛注意。」

《倒影集》手稿裡的塗改《倒影集》收錄的四篇是1977年後創作的短篇小說手稿《大笑話》、《玉人》、《鬼》、《事業》,另外附錄創作於1935年的舊作:《璐璐,不用愁》,而在其中《大笑話》是全書中篇幅最長、人物最多、矛盾最為複雜的一篇。也是楊絳丈夫錢鐘書最喜歡的楊絳的中短篇小說。《倒影集》的330頁手寫稿,經時任《廣角鏡》總編李國強,帶往香港交給劉以鬯,於1981年1月付梓出版,隔一年後,人民文學出版社也出版《倒影集》。

書名定為《倒影集》,楊絳曾說:「這裡收集的幾個故事,好比是夕陽中偶爾落入溪流的幾幅倒影。」而1920年代,楊絳也曾以「含真」為筆名,寫就散文的《倒影》:「回憶啊,恰似倒影般悄悄映上心來」。倒影,指的或許是舊日所見吧。楊絳自己也在序中寫下:

故事裏的人物和情節,都是舊社會的。在我們的新時代,從前的風俗習尚,已陳舊得陌生,或許因為陌生而變得新奇了;當時見慣不怪的事,現在也會顯得豈有此理而使您嘻笑、使您怒罵。這裏收集的幾個故事,好比是夕照中偶爾落入溪流的幾幅倒影,所以稱為《倒影集》。
《倒影集》的手稿可以看到楊絳的塗改痕跡。(中國嘉德香港)

而這次公開的330頁保存完整的手稿,可以看到在交稿前經過楊絳的刪改,從而可以見到作家的細緻嚴謹,而後,這份文稿到了香港港島鰂魚湧的劉以鬯手中,當時是1980年的8月,從一個文人的腦中到筆下,再到另外一位文人的手中,這份手稿的重量,不言而喻。

至於劉以鬯對《倒影集》的真實評價為何? 除了書信外,從劉以鬯於1994年出版的小說《黑色裏的白色白色裏的黑色》,主角在書店忽然見到的兩本書,就是楊絳的《倒影集》與師陀的《惡夢集》就可知道,劉以鬯對《倒影集》應該是十分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