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錢如何花在刀刃上? 唐宋兩代兵政的歷史教訓

撰文:塗柏鏗
出版:更新:

根據《解放軍報》報道,近日中共中央軍委批准新修訂的《軍隊差旅費管理暫行規定》,自2020年1月1日開始實施,優化核銷交通費、醫療、伙食補助、住宿、行李託運等項目的範圍與標準,大大保障解放軍的待遇,也延續2014年以來推行軍費績效管理的改革之路,藉以完善資源有效分配和推進戰鬥力的強軍目的。
唐宋乃中國史上文化與經濟都十分繁盛的盛世,但仍不免為兵費與戰力苦惱,本文將回顧這兩朝兵政的歷史。

中共力行軍費績效管理,主要是為了推進戰力和節約資源。圖為2019年訓練中的解放軍特戰小組。(中國軍網)

《解放軍報》曾在2018年評論裏自承「管理粗放是長期制約我軍建設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這種問題在以小農經濟為主、物質條件與管理技術未現代化的古代中國更是嚴重,不少王朝都曾為了如何給養與保持大軍的戰力而傷神過,即便是武功赫赫的大唐盛世,也難脱這困擾,其兵政的荒廢更埋下藩鎮割據的禍患。

長樂公主墓壁畫上的唐朝官兵。(網絡圖片)

唐初軍隊乃是徵兵、募兵並行,徵發財力無虞的丁男作為府兵,蠲免其租税力役後,負責輪番進京宿衛或戍邊打仗。不過府兵的目的主要是戍衛京師,因此唐朝對外作戰時,仍常以臨時招募的人員或邊境異族做為主力。這種徵募並行的兵制優點,在於國家可省下大筆經費。尤其是府兵,被要求「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礪石、大觿、氈帽、氈裝、行藤皆一,麥飯九斗,米二斗,皆自備」,並隨着武器甲胄一同上繳入庫,待出戰時才會發放。而若是入京宿衛的話,朝廷就僅會發給弓矢與橫刀。

表面上看,唐朝府兵不必負擔賦役,也都是家有田產的小康之戶,要自費這樣的裝備似乎不甚困難。但實際上由於每個府兵的居所離長安京師遠近不同,上京途中所有花費全得自行吸收;加上唐朝拓邊日急,戰事不斷擴大,根本沒法讓軍士們按時換班返鄉。結果這麼一耽誤生產,府兵的家庭幾乎都瀕臨破產,不得不逃亡躲避入伍。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曾下詔指明這弊端,害得府兵們「多憚勞以規避匿」,因此將服役年限從40年減為25年,並讓長期征戰的士兵只要服役10年即可:「今宜取年二十五以上,五十而免。屢征鎮者,十年免之」。結果這政策仍沒法切實執行,最後導致「府兵之法浸壞,番役更代多不以時,衛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衛不能給」的慘況,地方折衝府完全沒有任何府兵可以上交,迫使朝廷改招募12萬「長從宿衛」(後改稱彉騎)護衛長安,武器衣裝糧食全由國家提供,由此增添不少開銷。

此外,唐朝沿邊設置十個節度使,每年得投入「衣賜則千二十萬匹段,軍食則百九十萬石,大凡千二百一十萬」的鉅額軍費。對比之前的府兵制,《舊唐書》不由得惋惜地寫道:「開元已前,每年邊用不過二百萬」。但那其實是將國家軍隊本應負擔的財政成本,全轉嫁到府兵身上,也因此導致府兵制崩潰,根本不足稱許。而且隨着唐朝的衰亂,兵制日愈敗壞,募來的彉騎與神策軍幾乎都是缺乏訓練、貪圖安逸的市井無賴,地方鎮兵亦成了不時擅殺將帥的驕兵。這使得唐朝年年靡費大量錢財、卻養出一批不堪戰陣的士卒,顯見國家資源不能有效配置與利用的窳政。

威震四方的大唐軍隊,隨着衰世也不免質素低下的弊病。圖為甘肅敦煌莫高窟裏的晚唐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壁畫。(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宋朝則又是另一個為兵政所擾的朝代,冗兵成了當時財用的無底洞。由於燕雲十六州被石敬塘(892─942年)割讓給遼,導致華北平原無險可守,加上運河被破壞嚴重,迫使北宋只能建都於有利漕運的汴京,並以重兵取代險固山河把守京師。爾後北宋又幾度擴軍,汴京匯聚的士兵遂愈來愈多,抗擊遼與西夏的前線又另招募不少義勇兵,造成開銷龐大得難以想象。

坦白說,宋朝之所以在軍費上開支浩大,是因為法令給予士兵的待遇頗為優渥,皇室每三年一次大祀時會有賜禮,每年寒食節、端午節、冬至也有特支錢可領。遠戍嶺南等極邊之地的士兵,還另外有銀錢與衣裝的加給,皇帝還不時開府庫賜錢慰勞孤苦將士。這種種支出,令三司使程琳(988─1056年)不禁上疏給宋仁宗(1010─1063年)勸諫道:「合新舊兵所費,不啻千萬緡。天地生財有限,而用無紀極,此國用所以日屈也」。

若這樣耗費鉅資能養出精兵悍將,那倒也算值得。可是偏生這些美意往往落不到基層士兵身上,朝廷給軍士的薪餉竟不時被官僚侵吞或挪用,逼得宋朝君主常下詔禁止。比如宋仁宗檢查軍糧時,就發現提舉常平司竟然囤積漕運物資經年後才發放,且上軍才拿到足額,中下軍僅得到八、九成,宋仁宗因此下旨警告「自今後當足數給之」。結果這問題仍沒解決,連最精鋭的禁軍─殿前諸班都發生過喧譁請糧的事,其他地方的軍士待遇便可想而知。。

宋徽宗(1082─1135年)即位後,也下詔說過「國家養兵,衣食豐足。近歲以來,官不守法,侵奪者多;若軍司乞取及因事率斂,刻剝分數,反致不足」,但士兵被隨意調發服役和糧餉被剋扣的問題依舊存在。儘管不少大臣都想革除積弊,甚至美化唐朝府兵制,打算用以作為改革的模範,但仍難以將錢花在刀刃上,訓練出一支善戰的勁旅。

宋墓出土的武士陶俑。(網絡圖片)

譬如主持變法的王安石(1021─1086年),雖然打算實行兵農合一的保甲法與將兵法,取代所費不貲又戰力低落的募兵,但其完全忽略府兵制的實施背景,乃士兵本身得有恆產,因此光徵民為兵卻不保障其生產,只會激起民怨。宋神宗(1048─1085年)為此疑惑道:「民兵雖善,止是妨農事」,便一針見血地點明這現象,但王安石仍執意推動。結果不僅原本募來的軍隊沒有裁汰,宋朝反而走向既募兵又徵民兵的雙重擴軍之途,耗資更形巨大,完全脱離王安石原先富國強兵的構想。

女真人鼎盛時期的戰鬥力強大,滅掉了北宋。(網上圖片)

還有一個諷刺的現象,即王安石推行將兵法,力圖改善將士訓練不足的缺點,結果蘇轍(1039─1112年)發現這竟造成「凡將下兵皆蚤晚兩教,新募之士或終日不得休息……朝夕虐之以教閲,使無遺力以治生事,衣食殫盡」。士兵專職打仗,訓練屬其本分,但頻繁訓練竟造成宋軍無暇兼差營生,不啻是個笑話!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宋朝的優厚薪餉根本沒惠及基層,導致普通士兵不能致力戎務,反而得另謀他途餬口。

試想,倘使士兵連温飽都成問題,豈有絲毫戰力可言?但宋朝無力廓清軍政亂象,只能繼續花錢養出一批又一批無法戰鬥的士兵,徒靠龐大軍容起到「壯國威而消敵謀」的表面工夫而已。連宋神宗也無奈地承認「邊兵不足以守,徒費衣廩,然固邊圉又不可悉減」,造成耗財養重兵、重兵不可靠、又不敢裁兵、只能繼續招募更多士兵增勢的惡性循環。至於宋朝這種養兵法,最後究竟收到多少實效,女真人發動的靖康之禍已給了慘烈又明確的答案。

唐宋乃中國史上文化與經濟都十分繁盛的盛世,但仍不免為兵費與戰力苦惱。到了現代中國,則是因經濟不佳和遭歐美封鎖,空有高昂戰意卻缺乏充沛經費與先進裝備。迨改革開放後,中共又一度為了推進經濟建設,允許軍隊經商與下馬諸多研發項目,結果反倒腐化解放軍風氣與戰力,迫使中共不得不逐步革弊。而今,中國已躍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富裕遠邁前代,因此如何不浪費民脂民膏地精進軍費與軍隊管理制度,讓解放軍能無後顧之憂地提升實戰技巧,進而淬鍊成名副其實、捍衛人民安危與國家主權的「人民軍隊」,遂成了近年中共改革軍隊的最緊要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