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被疑是新冠病毒宿主 無辜穿山甲是野味也是中醫藥材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中國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至今,病毒究竟從何而來,仍是大眾關切的問題。日前華南農業大學舉行新聞發布會稱,從穿山甲身上分離出的病毒株與新冠病毒的相似度高達99%,認為穿山甲為其潛在中間宿主。這項研究引起各國學者質疑,表示結論下得太早將有失嚴謹。
每年二月的第三個星期六,為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訂定的「世界穿山甲日」,今年是2月15日。不少網民對此表示,應好好保護穿山甲等野生動物,不該再吃野味。

全球的穿山甲非法貿易情形嚴重,期望借新冠狀病毒疫情,讓穿山甲從中醫藥典中刪除,不再捕殺無辜的野生動物。(維基百科)

自古以來,古老的中醫講求「以形補形、以臟補臟」,由於穿山甲擅於打洞,認為穿山甲有通經活絡、碎結石的功效,因此只要有疾病讓身體不適,所開的藥方上一定看得到穿山甲的大名。明代名醫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穿山甲入厥陰、陽明經。古方鮮用,近世風瘧、瘡科、通經、下乳,用為要藥。蓋此物穴山而居,寓水而食,出陰入陽,能竄經絡,達於病所故也。」過去中醫以穿山甲的習性,認為其常於山林中走竄,因此食用可以活絡經脈,且鱗片還有多種療效,還能幫助產後婦女泌乳。

甚至到清末「中西醫匯通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對穿山甲也有類似記載:「穿山甲味淡性平,氣腥而竄,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通臟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血凝血聚為病,皆能開之,以治疔癰(音雍,指在皮膚或皮下組織引起的化膿性發炎,通常會伴隨疼痛、發燒),放膽用之,立見功效」,認為穿山甲對於消腫排膿的初期療效具有顯著功效。

中醫多以穿山甲的鱗片入藥,不過穿山甲從鼻頭到尾尖,在中醫裏還可細分出20幾味藥材,因此除了入藥外,基於中國的「藥膳」觀念,穿山甲自古以來還是道菜,據說其肉質細嫩鮮美,不僅是宴席佳餚還是大補之物。

前華南農業大學舉行新聞發布會稱,從穿山甲身上分離出的病毒株與新冠病毒的相似度高達99%,認為穿山甲為其潛在中間宿主。(網站截圖)

但這些在中醫流傳千年的穿山甲鱗片的藥效迷思,在近年的醫藥科學研究上逐漸被打破,實驗證明,穿山甲的鱗片不過是如同指甲般的角質罷了,並沒有傳統中醫所說,具有多種神奇的療效,其與犀牛角一樣,都被誇大其療效。如果是為了讓孕婦產後通乳,目前也有許多替代藥材,像石竹科植物「王不留行」,其在泌乳、免疫調節與抗腫瘤的實驗中,也都有傳統中醫所說的穿山甲鱗片的療效。

儘管多項實驗證明,穿山甲鱗片的藥效實屬傳統迷信,但國際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貿易調查委員會(TRAFFIC)的調查報告顯示,從2010年至2015年,全球共查獲1,270起穿山甲走私案件,涉及67個國家或地區,且多以中國為最終目的地。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2018年發布的《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裏,沉重表示「中華穿山甲」在過去20年裏鋭減了90%。顯示人們多出自於炫耀心理,愈珍稀、愈瀕危就越想吃,導致目前全世界的8種穿山甲,在人性的貪婪下,全都瀕臨絕種。

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估計,在最近的十年,至少有100萬隻穿山甲被捕殺。(IFAW)

設立於美國的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nimal Welfare,IFAW)自2011年起,將每年2月第3個周六訂為「世界穿山甲日」,希望以此讓世界各國意識到穿山甲艱辛的生存狀況。

然而,瀕危的穿山甲在內地雖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但捕殺、走私、販賣與食用的情形依然層出不窮,在無法杜絕非法貿易的情況下,2019年6月,內地沉痛宣布中華穿山甲已「功能性滅絕」,代表該物種無法在生態系統中承擔重要功能,且數量已少到難以覆育,甚至無法在自然狀態下繁衍。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讓大眾意識到吃野味的後果,也期望藉此將穿山甲從中醫藥典中刪除,別再捕殺食用無辜的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