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媽媽】育兒迷思系列1:不打不罵教養孩子,就是害了他?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在育兒路上,因著我們自身的信念、身邊人的不同經驗分享、網絡上的種種資訊......我們總跑出各式各樣的想法,卻又不知道什麼才是準確。一連十篇育兒迷思系列,讓我回應一下父母一些常有的想法。
【編按:作者為社工媽媽Natalie】

第一問:

不打不罵教養孩子,就是害了孩子,因為他將來會受不了社會的殘酷?

這的確是不少為人父母者有過的想法。有不少家長在上我的家長課《不打不罵育兒法》時,表示擔心孩子不經過打罵,身心就受不了將來社會的殘酷,變得 「玻璃心」,「唔捱得」。我認為這是一個過度簡化的思考,等同於認為一個人要有能力食「十級辣」,就先從「一級辣」開始適應。

事實上,卻有趣地剛好相反:越受父母打罵的孩子,成年後在社會適應不良的可能性卻是越高。

(VCG圖片)

根據心理學領域多年來眾多的研究,已清楚顯示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出現情緒健康問題及反社會傾向。而根據依附關係理論,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會發展出不安全的依附關係(焦慮型/逃避型),成年後亦發展出不安全的人際交往模式。

一個人人際關係不良,情緒健康不良,具反社會傾向的話,相信會是更難「適應社會的殘酷」。

以溝通擴展孩子思考的角度

不打不罵,不等於對孩子所做的一切不表態、不拒絕。當孩子做了我們不認同的行為,我們可以將當中的想法和感受告知孩子,讓孩子明白他人思考的角度。(根據Piget認知發展論,2-7歲的小孩處於pre operational stage,比較難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事情)透過長年累月的溝通,擴展孩子思考的角度,孩子將一步步發展出同理心,行為更顧他人感受。

而這一種和平的表達方式,正好成為孩子的身教,他將來該如何面對他不接受的人和事。相比以暴易暴,以理服人應該更能面對社會的殘酷。

(VCG圖片)

而,父母對待我們的方法,將會成為我們成年後對待自己的方法。當我們工作滿途波折,被人看不起的時候,我們內在的聲音是:「我真係無鬼用,我真係好羞家」,還是「可以參考他人的意見,但是無論他人怎樣看,我的價值並不會變」,就很大程度上端乎父母是如何對待我們。

所以,我相信,對每一個人來說,社會的殘酷本來就只是一級辣,父母的殘酷才是十級辣,還會麻痺味蕾一生。

不打不罵,和平育兒。

 

Natalie (專頁:玩樂才是正經事

媽媽,社工,親職教育工作者,在這裏分享兒童心理發展、親子關係建立,以及親子溝通技巧的知識。皆因心裡蘊藏一個願望──渴望看見我們這一新世代的父母,放棄對孩子催谷、對立角力的教養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信任、尊重、溝通、自省,讓下一代在愛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