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唔靠斷估 問問兒科醫生如何應對幼兒敏感(上)

撰文:謝德勤
出版:更新:

香港人常見的四大敏感問題,鼻敏感、氣管敏感、眼睛敏感和皮膚敏感,總有一個患者在你左近,近來天氣轉涼容易發作,狀況叫人苦不堪言,何況這情況是發生在初生嬰兒身上?父母面對孩子有敏感問題該如何拆解,看看兒科醫生陳欣永怎樣說。

敏感分先天和後天

父母對於敏感問題有很多疑慮,比如「敏感是否分先天和後天」、「怎樣發現嬰兒有敏感問題」和「如何辨別出致敏原」等,在討論如何對應敏感前,要先認清敏感的本質。「若父母有過敏體質,子女患有敏感的機會確實較高,所謂的先天,就是指遺傳。嬰兒出世後接觸致敏原,無論它來自環境還是食物因素,身體的免疫系統會以排斥的方式趕走他,令你不再接觸這物質,就是所謂的後天。」兒科醫生陳欣永說。

兒科醫生陳欣永提到,父母本身有過敏體質會令子女患有敏感的機會提高。

香港過敏協會曾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進行一個關於嬰幼兒過敏的調查,發現超過五百位受訪母親中,有七成五表示其子女現時或曾出現敏感症狀,主要是濕疹及皮膚敏感,其次還有鼻敏感和氣管敏感,可見幼兒敏感問題在本地有多普遍。

一、兩個月大的嬰兒,頸上、臉上和頭皮會出現濕疹;兩個月大後,會蔓延至皮膚、手臂和關節位。

過敏反應有很多種,如皮膚出現荨麻疹,其他的還有鼻敏感會常打噴嚏、鼻痕揉鼻;氣管敏感令氣管收窄、氣喘氣促;腸道過敏、牛奶蛋白敏感,會肚痾,甚至痾血。根據接觸不同致敏原,身體出現的過敏反應亦有所不同。致敏原可以是生活上的不同元素,當中包括營養金字塔中的食物,一不小心隨時令孩子健康變生病。「致敏原大多是來自食物或環境因素,可能是牛奶、雞蛋和花生,或是街上的花草樹木、霉菌和寵物毛髮,都是常見的致敏原。」以為避開致敏原便不會引發敏感,也是一種謬誤。陳醫生提醒,天氣轉變、震動和接觸,甚至用手抓癢都可能引發敏感,情況視乎個人體質而定。

敏感不止得致敏原

若嬰兒有過敏體質,父母大多可從外表察覺,約一、兩個月大的嬰兒,頸上、臉上和頭皮會出現濕疹;兩個月大後,會蔓延至皮膚、手臂和關節位。「每天看症的病人中有很多是初生嬰兒,他們在兩、三個月大便有嚴重濕疹,輕則痕癢,影響睡眠和食慾;嚴重的可能發炎,皮層上有細菌,如果受金黃葡萄球菌感染傷口更會出水、發炎,全身感到痕癢,亦會影響小朋友的外觀、作息和食慾。」這時便要找出致敏原,如口水也可能是致敏原,父母要特別留意,防止嬰兒再接觸。若情況嚴重,可能要帶他看醫生,看看是否有需要塗藥膏。

現時還沒醫學證明孕婦在懷孕期間戒口或吃甚麼能減低嬰兒患有敏感的機會。

敏感處理不當後果可大可小,如果初生嬰兒對牛奶蛋白敏感,會常嘔吐、腹脹和腹瀉等徵狀。這時醫生一般會跟嬰兒做臨床測試,如皮膚點刺過敏測試,原理是把少量過敏原刺入有豐富肥大細胞的皮膚表層,如果他對過敏原敏感,測試範圍會在十五分鐘內出現腫脹和發紅的徵狀。當找出致敏原後,便要避免再接觸或找代替品,如他不能喝牛奶,便要轉飲含水解配方的牛奶或荳奶,減少因牛奶敏感而出現過敏的情況。

聽了這麼多,父母必定想尋找預防敏感的方法。陳醫生說現時還沒醫學證明孕婦在懷孕期間戒口或吃甚麼能減低嬰兒患有敏感的機會,反而是父母要留意嬰兒吃到甚麼食物會產生過敏反應,然後對證下藥。

閱畢有關嬰幼兒防敏專題報導後,參與問卷調查,即有機會獲得荷花親子中心HK$100禮券:https://goo.gl/qdKs6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