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沒信心做好爸媽的角色怎麼辦?

撰文:育兒教室
出版:更新:

看到文章的這個標題,為人父母的你也在面對這個問題嗎?
為人父母,相信都曾經接受過各式各樣不同程度的「家長教育」。「教育」你的,遠至網上世界作遙距教學的育兒專家,近到身邊的親朋戚友、6299等等。五花八門的育兒理念、管教技巧,像有數十根手指頭指向你,指導你「做得人阿爸阿媽就應該點點點」。
【編按:作者為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鄧軍樂】

有位媽媽曾經跟我說:「我字都唔識多隻,唔係一個叻媽媽。每次聽到其他家長在小組頭頭是道地分享培育心得,我就自愧不如。」

社會對「父母」的期望、標準,令不少爸媽或多或少承受著「比不上」、「力有不逮」的自卑感。這種不足的感覺,並不好受。究竟,該怎麼做才能提升自己為人父母的信心,擁有更好的心理狀態去培育孩子?

各位爸媽,請不妨先問問自己:

「我有的是自卑感,抑或是自卑情結?」

還不都是自卑?兩者有分別嗎?據奧地利精神分析學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所說,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Sense of inferiority)。自卑感並不那麼可怕,它可以是種推動力,驅使人多加努力,做出一系列的行為以作心理補償,抵抗「無能」帶來的威脅、焦慮。可是,若爸媽放棄以行動補償自己的不足感,以形形式式的原因「合理」地讓自己逃避自卑感,這就意味著自卑感已轉化成自卑情結 (Inferiority complex) 了。

有位爸爸因感到自己為人父親的不足而努力去檢討、裝備自己,抽更多的時間去了解及陪伴孩子。自卑感因而成就了積極、懂得照顧孩子需要的爸爸。另一位爸爸總是埋首工作,總是在兒子入睡後才下班回家。可是,在兒子參加了英國遊學團的那一個星期,爸爸卻「巧合地」變得空閒,晚上七時下班,七時半便回到家中。傾談過後,爸爸發現了自己其實很怕與兒子溝通。他不懂回答兒子千奇百怪的問題、不懂兒子的多愁善感,亦沒信心可以像其他爸爸般與孩子打成一片。工作成為他逃避與兒子相處的方法,令他不至於被這種「不懂做爸爸」的感覺淹沒,卻讓他白白錯過了孩子的成長。

上述的兩位爸爸,你認為他們的親子關係如何,又為孩子營造了怎樣的成長環境?

「作為父母,我的強項是什麼?」

互相比較往往是痛苦的開端。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與其只著眼於自己比不上其他家長、達不到「社會標準」之處,倒不如換個角度,發掘並專注發揮自己獨有的優勢。想一想,這些優勢如何助你培育孩子?就如文章開首的媽媽,沒錯,她的學識不高,「字都唔識多隻」。但她卻很懂得與兒子相處之道。

「點解你咁喜歡媽媽呀?」我問她的兒子。

「因為佢煮的蕃茄豬扒飯好好食!仲有,媽媽笑得好靚。」他甜絲絲地答道。

不難想像,她是一位親切、愛護孩子又廚藝了得的媽媽。

而你又找到了自己作為父母的獨有優勢了嗎?

最後,不論你是否已為人父母,遇到身邊的爸爸媽媽時,請盡量少給一點「權威式」、「罐頭式」的建議,給予多一點欣賞及肯定吧!

*以上故事人物純屬筆者據資優教育及心理輔導經驗而創作出來的虛構個案。

參考文獻

Adler, A., & Brett, C. (2009). Understanding lif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 Oxford, England: Oneworld.

 

作者簡介

鄧軍樂 (Kelvin)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現於香港科技大學資優教育發展中心從事資優生心理輔導及家長教育。他積極提倡品格及情緒教育,並深信千里馬,也要依靠伯樂的知人識才,方能舉蹄奔馳,發揮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