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交易推進「一帶一路」? 北京的政治手腕被低估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美國媒體《華爾街日報》1月7日報道說,根據獲得的中共與馬來西亞數次2016年會議記錄,當馬來西亞一馬(1MDB)基金醜聞不斷發酵時,中國在接待訪華的大馬官員時曾主動提出協助其償還債務,並幫助其監聽正在調查一馬醜聞的《華爾街日報》駐港記者的寓所和辦公室,以尋找洩密者身份。

《華爾街日報》1月7日刊出調查報道,指中方欲救大馬涉貪基金,換一帶一路合約,當中提及中國應馬來西亞要求,監控該報駐香港記者的住址、辦公室和通訊。(華爾街日報網站)

會議紀要還顯示,中國官員向訪華的馬來西亞官員表示,中共將利用自身影響力,爭取讓美國等國停止對時任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Mohammad Najib)的盟友和其他人涉嫌侵吞基金資產指控的調查。作為回報,馬來西亞方面願意提供鐵路和管道項目的豐厚股權,這些項目被列入中國在海外建設基礎設施的「一帶一路」計劃。

文件顯示,「一帶一路」部分基建項目以高於市場價值的水平獲得了資金,從而產生了可以滿足其它需要的多餘現金。消息人士還說,納吉布還與中共舉行過秘密會談,討論讓中共軍艦停靠大馬兩個港口。《華爾街日報》稱,馬來西亞新政府是在全面搜查納吉布的辦公室後發現了這些文件。

誰在撒謊?

報道中最為敏感的事情有三件,一是中國監聽《華爾街日報》駐香港記者幫助馬來西亞獲取洩密者身份,二是中國承諾向美國施壓幫納吉布政府擺平一馬基金調查,三是中國采取監聽、向美國施壓、提供額外資金等措施是為了在馬來西亞推進「一帶一路」基建項目,甚至是獲得軍艦停靠馬來西亞港口的權利。

這則報道一經發出立刻引發軒然大波。本港民主派議員認為,此舉傷害一國兩制,有損香港獨特地位。立法會議員塗謹申還呼籲特首林鄭月娥向北京中央政府反映這次事件的嚴重性。

《華爾街日報》1月7日刊出調查報道,指中方欲救大馬涉貪基金,換一帶一路合約,當中提及中國應馬來西亞要求,監控該報駐香港記者的住址、辦公室和通訊。(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站)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華爾街日報》報道中提到的相關方均否認事實的存在。馬拉西亞總理馬哈蒂爾(Mahathir bin Mohamad)表示他和他的政府根本就沒見過《華爾街日報》所說的那些文檔和材料。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在一份發給馬來西亞媒體的聲明中表示中國一直奉行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原則,也從不會在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中附加任何政治條件。

納吉布發表聲明稱,根本就不存在中國承諾給他掩蓋罪行的事情。他還指出《華爾街日報》報道中的很多內容不符合邏輯或常理,比如其他外國政府對於「一馬基金」的調查一直都在繼續,而且中國企業在馬來西亞的項目投入也並不存在高於市場價的情況。

馬來西亞巫統林茂區國會議員凱里否認國陣政府利用來自中國發展項目的資金拯救面對巨額債務的一馬發展公司。他指出,身為一名前內閣部長,可以證明內閣不曾與中國商議拯救一馬發展公司的事宜。如果有證據政府確實利用中國發展項目的資金拯救一馬發展公司,這絕對沒有獲得內閣的批准。他說:「讓內閣會議記錄解密吧,就可以清楚是誰在說謊。」

《華爾街日報》創辦於1889年,是美國具有影響力的報刊,一直被視為美國主流媒體。到底是《華爾街日報》報道有誤,還是事件中相關方都撒了慌?

無法自圓其說的交易

中國國安人員是否監聽過美媒駐香港記者,這一事情無法從第三方消息渠道證實。在此無法做出確切的判斷。但是中國承諾向美國施壓幫納吉布政府擺平一馬基金調查十分可疑。

首先,做出承諾的前提是願意承諾和有能力實踐承諾。

國與國之間的博弈講究的是實力對比,中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的背後是中美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北京早就提出構建新型大國關係,試圖用機制化體制化的方法解決中美之間的矛盾。無論是奧巴馬執政還是特朗普執政,北京與美國和平相處,盡量規避、降低中美摩擦的訴求並未改變過。如果不是涉及核心利益,中國不會輕易向美國施壓展現強硬。一馬基金案和中國並無直接關聯,為此向美國施壓不符合北京一貫的對美態度。

美國調查一馬基金案件的是美國司法部。中國政府能夠影響美國的司法實踐嗎?美國總統特朗普中期選舉後開除前司法部長塞申斯(Jeff Sessions)的原因是後者無法在「通俄門」調查中為自己辯護。中國政府能夠施壓美國政府進而施壓美國司法部停止對馬來西亞的調查,這一邏輯成立的困難相當大。

既要確保中國政府能夠說服美國政府,同時還要確保美國政府能夠說服司法部,2016年是美國的大選年,連美國總統都疲於應付司法調查,美國政府會為了中國給反對黨留下干預司法的把柄嗎?很難想像北京會向馬來西亞做出這樣不切實際的承諾。

馬來西亞前首相納吉布涉「一馬基金」貪污案被捕。圖為他前往接受反貪委員會問話時受傳媒拍攝的情況。(視覺中國)

其次,按照報道的邏輯,中國的目的是為了推進「一帶一路」基建項目,即便是項目高出市場價格也要力推。這背後凸顯的是中國強烈的政治傾向。

而事實上,與報道預判相反的是,北京似乎對於「一帶一路」在馬來西亞的項目並沒有非推不可的意思。2018年8月馬來西亞新總理馬哈蒂爾親自訪華談取消3個總計220億美元的中資基建項目,當時中國坦然接受、同意取消,對於馬來西亞的選擇充分尊重。如果「一帶一路」在馬來西亞的項目真的是由北京動用政治、國安資源甚至要用多出錢的方式去維護,那麼北京後續在對待項目叫停事件時的態度,顯然不能與之前頗費周章十分在意的大交易相匹配。

第三,「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性對北京來說不言而喻。同時北京也十分清楚各界對北京力推「一帶一路」目的的質疑,因此從一開始北京就小心翼翼,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

在佈局上,北京採取了先陸上後海上、先易後難的策略,習近平第一任期「一帶一路」重點推進的是陸上部分,第二任期習近平才開始出訪中東推進海上絲路。對於反對「一帶一路」的國家印度,北京並未直接強求,而是繞道周邊國家佈局同時伸出友好橄欖枝,意圖通過項目實際的效益吸引其參與。北京對於反對的聲音有一定的心理預期,對於如何推廣「一帶一路」有既定的戰略布局,還不至於為了「一帶一路」能夠推進而採取急功近利的收買策略。

習近平被海內外稱為比肩毛澤東的政治強人,他的政治務實決定了北京不會幻想通過收買可以解決事關全局的問題。

「一帶一路」項目不是中國的無償援助,其運作方式是正常的商業邏輯。報道中描繪的北京在馬來西亞不計成本地用交易手段推進「一帶一路」,低估了中國的政治敏感度,也低估了中國的戰略自信,並不了解北京推進「一帶一路」的節奏。

2018年8月20日,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訪華,宣布獲得中方諒解,取消數以百億計美元中馬合作項目。(資料圖片)

偏離常識的政治操作

此外,中國國安是國家安全保障部門,推進中國在馬來西亞項目開工的是中國國資委下屬的國有企業,簽署中馬「一帶一路」合作協議的是兩國政府外交官。《華爾街日報》給出的信息很難讓人相信中國會跨部門運作如此龐大的交易只為拿到某個國家的建設項目。中國政府和國有企業經常在國際事務中互相配合,但是國安部門配合國企的難度非常大。

而且還涉及中國軍艦停靠馬來西亞港口,這本身是軍事關係。這根本不是一般意義的官員會談備忘錄可以談的。如果要有這樣的會談也可能是絕密文件,而非會留下記錄的一般官方備忘錄。報道中涉及到的政治邏輯難以自圓其說,沒有考慮到政治現實的復雜性,太天真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