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發局倡設人民幣債券發行體系 提升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

撰文:胡學能
出版:更新:

金融發展局就提升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發表報告,提出五大建議措施,包括將香港建設成為安全可靠、服務亞洲時區的跨境交易、清算、結算及託管中心;建設完善多元的人民幣債券發行體系,發展人民幣債券指數掛鈎產品,梯度推進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的發展,即是擴大在香港人民幣債券池和債券產品。

建議措施亦包括,發揮香港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借助「互聯互通」制度,運用自貿區、大灣區等國家政策,實現金融創新;建立香港本地保險相連的證券市場;以及強化香港在一帶一路的金融支點功能,為一帶一路項目提供不同類型的人民幣資金和資產流動性。

香港需要創新人民幣業務發展策略

金發局內地機遇小組成員巴曙松表示,在劇烈變化的全球經濟金融格局下,香港需要創新人民幣業務發展策略。全球離岸市場規模歷史高峰期明顯下降,而國際資本流入中國資產的速度明顯加快,故香港要基於這些環境作出評估,優化策略,為未來超前布局,香港才能在參與和支持人民幣邁向自由兌換和資本帳戶逐步開放的開程中,繼續保持樞紐地位。

他又認為,當前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人民幣資產市場開放的又一個重要窗口,多個國家宣布無限量寬鬆政策,而當前疫情衝擊、國際貨幣體系格局面臨重大洗牌,人民幣一定程度上展現了避險資產的特徵,若開放得當,有條件吸引更多國際資本流入,加快人民幣資產市場開放進程。

香港可助化解一帶一路投融資風險

巴曙松指,中國現於一帶一路有巨大融資,現在在疫情衝擊下,一帶一路的新興經濟體在債務上面臨壓力,這些壓力往往也是金融變革的機會,譬如說,是否可以考慮,把原來以其他貨幣計價的債務,在進行合理重組時,轉化為人民幣計價的資產,在香港交易流通,利用香港此開放的離岸金融中心,協助化解一帶一路中的投融資風險。

金融發展局董事會成員丁晨表示,3月疫情較嚴重,歐美投資者因本土資本市場波動,對內地債市單月贖回約800億元人民幣,但上月則逆轉為外資淨流入500億元,反映人民幣債券在全球仍具較好吸引力。而中美5年期或10年期國債利差約200個基點,對國際投資者亦有很大吸引力。

她又提到,國際貿易往來因疫情停擺及萎縮,相信未來難再有全球大規模人口及物資流動,反而區域貿易及經濟活動會更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