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日轆幾多條片?」 網絡內容製作者看網上世界的「真」感動

撰文:毛淳宇
出版:更新:

「訪問就咪喇,訪問總係加鹽加醋。我唔係做傳媒,但我都成日做訪問,9成都係局。噏下其實講到仲多嘢,一訪問就老土喇,出到嚟又唔知硬係塞啲嘢落嚟。」
P很怕做訪問。他從事網絡內容製作,經常接觸各層次的知名人士,現在經常用訪問包裝成廣告片段,上傳到facebook讓人觀看。但每每,這些所謂campaign,越是感人,越是虛假。而偏偏在傳統電視廣告沒落後,這種將成本拆散,散佈於網絡的所謂online content卻是很多年輕製作人的收入來源。

「坐喺meeting room度橋時,你會知道件事好荒謬。所有嘢都係得面嗰浸,好似拍docu咁,但又係演出嚟。OK,講真實經歷,關心呢樣關心嗰樣。死度爛度其實一啲都唔在乎,啲客又係一啲都唔在乎,條片,viral到,有人記得就得,而我哋,喪睇reference,開會sell,度問題,諗聲線諗emotion,到最後拍。扣晒production,一單袋到$20,000算好彩。」

這些都是個人分享,沒有任何證據,但卻很現實。

「而家最hip就係『真』同埋『個人感受』嘛。」

現在的傳媒,越做越像廣告公司;而廣告公司則越來越像傳媒。可能大家都以為當「現實」和「創意」互相靠近後,世界會變得更感人。這種趨勢確是為大眾理解與他們無關的事打開了一道大門,門口後面卻像個黑洞。「訪問」本身好像因為符合大家對於真實的想像,而成為了一種製造真實的方法。但卻沒有讓人進一步了解到什麼。

內容充斥的年代,其實都對要消化的內容感到厭倦,眾多品牌都自以為懂,搭搭膊頭,在社交媒體以朋友的姿態貼內容,親近年輕人,Dove、Evian等品牌就曾推出多條極受歡迎的網上短片,其手法甚至比很多媒體來得親切和富有關懷。而新聞媒體亦通過創新手法去吸引網民。但實情是,這代網民其實開始難以區分,甚至不想去區分。

「屌,你有冇睇盧凱彤嗰條,而家好興咁樣拍。即係好似好自然,好坦白,但每一句,每一個表情,都係作出嚟。唔係盧凱彤嘅錯,而係,大家就係咁樣先至覺得touching。」 「傾計我哋可以講到呢個level,但我唔會出身份,怕得罪客。好多時所謂campaign其實係set咗一啲message去deliver。本意係想透過品牌去傳達正面訊息影響大眾;定係透過影響大眾令品牌形象更加正面,真係冇人講得清。」

發展至此,當下很多內容製作者Content-Maker,亦即昔日的新聞工作者也會告訴你,其實比起思考什麼是「真」,基本上確是為了更加多人觀看。

+13
「你隻手指一日轆幾多條片?」 「數唔到。」 「咁你知唔知道尋日發生過咩事?」 「唔,有條片請咗啲人對談去講黑人面對警權問題,最後喊曬,好touching。」 「新聞呢?有冇留意尋日有咩發生。」 「諗唔到。」 「上個禮拜呢?」 「唔,好似有堆貓發生咗的事,一時間淨係諗起呢樣。」

P感嘆現在有種越看知得越少的感覺。自己在一個如此的工業和生態,本對影像抱有希望,但卻發現現實上是一個服務業,他不滿,但亦當做一個手腦同時勞動的專業。

「現在是好多好多好多內容,但好似對個世界嘅理解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