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學生影評】評價兩極 作品引起大量思考與討論已算成功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作者:原家俊(香港浸會大學電影系)
「亞洲電影大獎學院」今年帶了一班香港的電影系或傳播系學生,到韓國參與釜山國際電影節,進行了一系列學習與交流。其中在10月12日開幕當天,《媽媽!》在電影節的室外會場中舉行了首映,而對於這套評價煲貶不一的電影,學生們都有不同的看法,為此其中一名在香港浸會大學修讀電影系的原家俊(Keita),嘗試寫了一篇影評,從電影系學生的角度,會如何評價這部作品呢?

《媽媽!》內到底每個人象徵什麼東西,成為電影的熱議點。

由於大家對《媽媽!》(Mother!)的評價實在太兩極,不禁令人對這部電影產生好奇,剛好本人參與了亞洲電影大獎學院的釜山電影節觀摩團,便借此機會在釜山看了一次。而當欣賞完後,有感其實沒外界說得那麼差之餘,亦想為這部電影作一個小平反。

電影主要講述一位年輕的妻子與他的詩人丈夫居住在森林中一間大屋。一天,詩人邀請了一名不請自來的男人住在家中,妻子感到奇怪,但詩人說是為了寫作靈感才這樣做。但在之後卻不斷有人住進來,繼而發生一連串的惡耗。

《媽媽!》是影后Jennifer Lawrence一次破格演出。
主角一直守護的家不斷被外來者入侵,使她難以忍受。

不斷有人不請自來,雖然這些舉動令人不解,但想想看,我們的人生不也是一樣嗎?我們的同學、朋友、甚至家人都沒有徵求我們的同意,便進入了我們的生命,無論好與壞,幸福與難過,你都沒辦法反抗,只能接受、妥協、適應,然後適者生存。可惜的是我們始終都是人非草木,總會有些不可觸碰的逆鱗,就像電影中詩人的妻子為了她所愛的丈夫,她可以忍。他們的家除了是作為一個住所外,也作為了她的「兒子」,破壞「兒子」便是觸碰了她的逆鱗。

有人認為導演的隱喻過以晦澀難明,你同意嗎?

隱喻其實在電影中經常使用,導演Darren Aronofsky巧妙地透過隱喻來講一個舊約聖經的故事,詩人(或父親)代表耶和華、妻子(或母親)代表大自然,但這個技巧只是一個包裝,內裡還有導演想表達的意思。有些人會花心機去解讀導演究竟想說什麼,但其實每個觀眾看完後有自己的解讀也很自然,這正是電影的可愛之處。相信是因為這個原因,令大家對它的評價不一,亦因為它象徵部分比較多,而且故事的節奏有別於一般劇情片,大部份情節都來得很突然,並且不太乎合邏輯,以致如此兩極化。

兩極化,代表着有很多討論的空間,這是部分人喜歡此電影的原因之一。如果一部電影出來後令大家都聯想到同一件事,那麼這部電影很快便會成為歷史,然後被遺忘。但如果可以因為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讀,便會歷久常新,稱之為經典。

 

更多劇照:

+2

或許有人會覺得電影的尾段很失敗,但如果這種失敗都是設計好的,那麼這就是故事的一部份,然而這個設計需要多少勇氣才能做到呢?無論如何,如果閣下作為一個喜愛電影的人,還是看了再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