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er Matters(上):我想造十年後都不過時的設計

撰文:Cyris
出版:更新:

比起幻想和期望這是個完美的世界,不如承認這是群魔亂舞的世代。認清黑暗的現實,不代表我們只能認輸,與其怨天尤人不如迎難以上,成敗都好,總算問心無愧,為生命添上幾分色彩。香港品牌Matter Matters以手袋起家,主理人Flora Leung分享她如何在「危」中抓緊「機」,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Matter Matters 2017春夏系列以粉色調為主。
Matter Matters主理人兼設計師Flora Leung。

人人都說在港做獨立品牌難,但仍有一些品牌能闖出名堂。雖說各有前因,各有際遇,但你敢說成功者單憑運氣,付出的比你少?成立於2013年的手袋品牌Matter Matters,如今算是站穩陣腳。有留意本土牌子的人即使不熟悉它,看到其招牌設計相信都會有點印象。

品牌風格予人年輕、好玩的感覺,背後的主理人兼設計師Flora Leung也正是這樣的人物。跟她在品牌工作室附近的咖啡室碰面,她率直又爽快,說話有點急,但句句到肉,目標清晰,清楚知道自己和品牌需要什麼。

好玩有趣/長青耐看

Flora是平面設計師出身,曾於廣告公司工作,期間開設了一家古著店,但她不滿足於此,又覺得市面上的東西很沒趣,想要創立自家品牌,於是儲了六年錢,破釜沉舟地關了店,遠赴英國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修讀Cordwainers Accessory Design課程。她說:「我由最基本的課程讀起,因為我覺得要懂得製作每一個手袋,才能構思到更多設計。」

首個Halfmoon系列誕生於2014年,由於形狀獨特,剛推出時沒人敢抄,Flora自信地說:「翻版的手工肯定比我們差,手柄多拿兩次便會爛。」上圖為今季的新色調。

品牌成立之初,以幾何形狀的手袋一炮而紅,吸引到外國買手和傳媒的注意,為她打下一支強心針。「消費能力較高的總是30、40歲的顧客群,她們多用較成熟的袋款,少用這麼搶眼的設計,但我們以新穎的袋款吸引到一群客人。我沒想過第一季在巴黎賣便反應不錯,被引入了羅浮宮外的museum store。一個國際潮流平台更選了Matter Matters作當年最佳配飾,那不是公關宣傳,而是他們真心欣賞我們的設計。」

我不要造很多東西出來給人消費,然後丟棄。

品牌現時在尖沙嘴K11設有概念店Matter Matters Gallery,產品也於巴黎Boutique du 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上海棟梁、紐約ANTHOM、yoox.com等店有售。開始時以袋起家,後來又增設首飾、絲巾和針織衣服等。「即使是20、30年前的舊袋和古著我都喜歡。」她的零售經驗也告訴她,最受歡迎和長青的款式正是那些不會過時的經典。「我的設計不跟隨潮流,我希望它們十年後都不會過氣,不會變成垃圾。我不要造很多東西出來給人消費,然後丟棄。」

除了手袋,品牌現時亦有推出琺瑯系列的項鏈(左)和胸針(右),風格同樣以玩味為前提。

水杯半滿/半空

要在香港市場立足,要面對很多困難,例如租金很貴,人們對品牌也欠缺忠誠,但這些並沒使她退縮,反而讓她看到機會,「所有小品牌成立初期都有五年蜜月期,之後便會失去新鮮感,所以要保持變化,鞭策自己不要被遺棄。身處香港,也很容易找袋釦等不同hardware,跟香港公司談合作亦很快很方便。」

不要覺得在港做設計,便只跟香港設計師比較。

許多人認為香港市場細,她斬釘截鐵地說:「我不認同。這裡結集了許多不同的人,而且外國也頗看重香港市場,因為人們肯消費又肯試新事物。」她認為設計師應該要放眼國際,「不要覺得在港做設計,便只跟香港設計師比較,要跟全世界比較才可。」記得廣告大師Leo Burnett最為人熟知的金句是「伸手摘星,即使徒勞無功,亦不致一手污泥。」若你目光如豆,見木不見林,又如何成就大事?「雖然我在香港土生土長,但不會只看本地的東西。接收什麼是個人選擇,你可以透過上網和電影等去吸收世界各地的資訊。」

這款bucket bag是品牌另一款招牌作。

Flora認為一定要投入自己覺得有趣的工作,「如果你會失敗,是因為你做得不夠盡。當你做自己品牌時,你的付出會比你打工多180%。首三季時只有我自己一個,所有廣告、所有產品都是我設計的,我要出盡全力,但卻不覺辛苦。現時我要兼顧行政、開店、當買手,因為我的店還引入了30、40個小品牌。我不是『數字人』,我想在店裡造就一個故事,但同時也不能完全忽略數字,要平衡於生存與生活之間。幸好品牌儲到一群客人,讓我可以堅持這方向。」

你去Google查下你做過什麼?
Mono系列以黑白灰色為主,比粉色系更顯簡約型格。

除了個人努力,她也慶幸獲得家人支持。「比我年長三歲的哥哥原本可以做律師,但卻走去拍電影,當電影攝影師,現在正在寫劇本。我們由細玩到大,對藝術觀念相近,不會有家人批評我『做這些賺不到錢』。『數字人』不會了解你,因為他們不懂,只會計數,只會問『你賺幾多錢?』我會反問他們:『你去Google查下你做過什麼?』我們的定位根本不同,滿足感也不同。」

跟Flora聊天是一場愉快的對話。下回還有她繼續分享她對小眾市場的看法、品牌被抄襲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