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羚、Daniel:情侶古着,穿越回1970年代

撰文:一物特約
出版:更新:

「時裝」在2017年的今天有可能已經有點「過時」了,多年前Coco Chanel已經提出了「Fashion fades but style remains」的說法,今天荷蘭潮流教主LI-Edelkoort亦宣佈「時裝已死」的極端看法,她倆可能同出一轍。

撰文︰Kay Wong
攝影:Michelle Wong
編輯:Ammis Chan

反時裝達人

我本人雖然是時裝設計師一名,但也經常用一些「反時裝」(anti-fashion)的方法做設計,不理會潮流,所以找來的也是非一般的「潮人」——就叫他們做【反時裝達人】 吧!希望做一連串小人物專題, 每次找一個(或者一對)「反時裝達人」,分享他們穿衣和買衣服的習慣和態度,還有他們對美、潮流和時尚獨特的看法。他們可能是愛穿古着的,可能身上的衣服都穿了很多年,但搭配很有趣的,可能只穿黑色的……希望帶出的訊息是——美和時尚不一定等於消費,不等於fast fashion的日新月異,不停追所謂的潮流。希望引發大家對時裝的反思,重新爲時尚定義,探索、尋找時裝的未來。

岱羚(跨媒介設計師)

Daniel J Brown(喜歡英式男裝的英國人)

Daniel:帽 – Thomas Farthing;呔 – Vintage;襯衫 – Next;馬甲 – RRL (Ralph Lauren);長褲 – Thomas Farthing;皮鞋 - Joseph Cheaney。岱羚:帽 – New York Hat Co.;襯衫 – Vintage;連身褲 – Club Monaco;鞋 – Marimekko。

如果午夜在油麻地碰到岱羚與Daniel,也許會有一種錯覺是不是走進了Woody Allen 《Midnight In Paris》的電影中,超現實的不覺意走進另外一個年代……

K:Kay Wong
D:Daniel J Brown
T:岱羚

岱羚與Daniel住在廟街附近,在街上看到他們猶如回到1970年代。

K:你們今天這身對香港人來說都算突出的造型,是如何煉成的?

D:我穿衣服的style一直都在演變,我小時候已經很喜歡舊英國紳士,西裝和帽子的配搭,但是當時我會覺得一頂Fedora帽子應該要到40歲才帶得出它的味道。26歲時,有一次「飲大咗」,在友人的店買下第一頂Fedora帽子,就發現原來我是適合的,也從此對這種英國紳士衣着越來越大膽。由恤衫與bow-tie開始,逐漸在衣櫥添置。

T:我呢,就一直都很欣賞媽媽的衣櫥,記得九歲的時候找到媽媽結婚時穿的其中一條裙子,從此開始借媽媽的衣服穿。是媽媽讓我開始喜歡vintage的,到了中學開始參加話劇社的舞台設計,道具、服裝、演戲等都有做,自自然然穿衣服就當costume穿,有時候也會修修改改,也會到美芝時裝尋寶,亂來mix and match,也未必是每一件都是二手的。

Daniel在英國管理一家vintage店時,曾有一位攝影師跟他說:「I wish I can dress like this.」,Daniel便回覆道:「Just do it!」Daniel認為當一個人的打扮異於他人時可能會不敢穿出自己的風格,但若有人推一把或一起以同類風格打扮,便不會覺得突兀。

K:你們買衣服的習慣是怎樣的?

D: 我差不多不逛街shopping 的。( I almost never shop. )

K: 不會吧?一看就知到你是用心打扮的男生啦!

D: 那一年可能有一次吧,你知道男女的購買模式是相反的嗎? 女人買東西沒我們這麽著重質料,男人重質不重量。

K:那你最有歷史的東西是什麼?

D:我爺爺的呔,應該是1970年代的。

T:很多人都以為我有很多衣服,但真的不是。我是一個舞台服裝設計師,特別喜歡保留舊衫,有些都保留了10年多,也是用不同方式配搭吧。我特別愛花園街,有不同的出口店,有耐性的話那裡很多寶藏,便宜的衣服/樣辦$10-20 都有,而質量也不差,可以穿很久。

Daniel:帽 – Thomas Farthing;呔 – Vintage;襯衫 – Thomas Farthing;西裝外套 – Hackett;長褲 – Topman;鞋 – Dune。岱羚:帽 – Thomas Farthing;袋 – Vintage;襯衫 – Beams Boy;長褲 – tailor made design;背帶 – vintage;皮鞋 – Kasilu Shoe。

換上這身衣服,最大問題不是旁人的目光,而是香港翳焗的天氣。

K:你們有沒有最喜歡的年代?

T:我比較喜歡愛德華時代,當然不可以全身這樣穿,但是可以找一些愛德華時代的元素,如配飾、帽子、手套等……近代一點的我就特別喜歡1970年代!有時候也看心情啦! 有時候,工作、見客人的話也可能現代感重一點。但我衣服配搭的重點就是一定不會只是一個年代的,而一定是不同的mix and match。

D:也沒有特定的年代,但概括來說應該是1920年代初,很簡單的男生穿恤衫和帽子的配搭,也很喜歡各類型的「工衣」如WRL、Ralph Lauren的重牛仔系列。

媽媽的衣櫃便是岱羚mix and match的靈感發源地。

K:有沒有時裝繆思?

T:我媽媽!McQueen!Vivienne Westwood。

D: Frank Sinatra、John Lennon、余岱羚。我覺得我穿衣服的靈感多來自音樂,就像rock’n’roll、smoky jazz,這些音樂會帶我去到一個像電影裡的情境或者是夢境等。

Daniel分享他在倫敦以這樣的裝束出外時,其他人會以為他是瘋子,但在香港,他人只會以好奇的眼光注視他。

K:有時候會覺得怕與眾不同而害羞嗎?

T:中學之前是有的,到了16至17歲就開始不管身邊的人說什麼,他們的目光之類的。最有趣的地方是開始有人跟我的穿衣方法,然後我就當是一個小遊戲,一開始看到有人跟我,我就轉look!

D:對,可能我們生出來就不想跟其他人一樣吧。(Yeah, eventually you just want to look different!)

T: 很深刻的時裝時刻是我開始戴帽子。有時候會按著帽子去配搭衣服的!

K:你們有多少頂帽子?

T:40頂吧。

D:15頂。

K:這麽少?

D:我習慣每次買新東西都會送出舊物,給家人、朋友或者是捐出去給charity shops。

由於岱羚提到mix and match好幾次,Daniel就介紹我們看這個叫《Everything is a Remix》的紀錄片,他說像岱羚喜歡的1970年代也是很受1930至1940年代的影響,總之時裝是循環不斷的。而可能因爲我跟岱羚都從事時裝業,都經常會接到一些公司、品牌或劇場「造型師」的工作,我們聚在一起避免不了一定會互吐苦水。每次他們跟我們說「冇budget」,如果我們不自掏腰包的話也只可以屈服於fast fashion,我們都痛恨的現象。快速時裝交的貨雖便宜但質量差到可能穿不到三次就會洗壞,相對地我也跟岱羚想法一致的就是「重質不重量」,而且認清楚你真正喜歡的,適合自己的才好買。